《乘船而去》:水上撐着船,人乘船而去
《乘船而去》是一部真誠的影片,真誠的導演,各類衝突和適當戲劇化情節會讓你意識到這是一部貼近觀衆生活時代的電影。生死,故鄉,中式家庭,這種主題表達很容易陷入一地雞毛或苦大仇深的窠臼,但導演找到了一個輕盈又有張力的點,恰好對上了生活的頻率。形式和內核都極具東方氣韻,一如水墨畫就的散文詩,散而不亂,淡而有味。家在哪裡?其實你在意的人在哪裡,你留下最美好回憶的地方在哪裡,你的家就在哪裡。
該片講述了一個淡淡的關於告別的故事,敘事含蓄、平靜如水。獨自生活在運河邊農村的老太太周瑾突然被確診腦瘤,漂在外地的子女不得不回鄉照顧。大女兒蘇念真在上海經營留學諮詢機構,正在經歷第二次離婚,她堅持要給母親最好的治療;小兒子蘇念清是個四處漂泊的導遊,他支持母親放下,接受無常。在死亡面前,周瑾尋找着精神的歸宿 ,蘇念真和蘇念清在不斷髮現母親秘密的同時,正與故鄉失去最後的連接。
電影通過對於一個家庭長輩走向生命盡頭過程的剖析,徹底打開了東亞家庭中每個個體不爲人知的隱秘真相,飽滿的故事脈絡與人物形象讓整個觀影過程與“無聊”這個詞毫無關係,許多精妙臺詞更是讓湖南企發文化的文案人大呼驚豔。而且影片中有很多讓人心動的場景,喜歡姐弟划船,指尖劃過冰涼的河水,家鄉的觸感、聲音會在心裡留存更久;喜歡媽媽的鞦韆、捧着的花束,走完一生,優雅離開;喜歡姐姐向“舅舅”的反抗以及弟弟的維護;喜歡船沉到水底的畫面,有那麼多船並肩躺在那裡,好像也沒那麼孤單了。
“船”帶着外婆遠離曾經,帶着她逃出了封建思想,船慢慢被車取代了,但外婆仍然懷念着船,但她從來沒有想過讓船抵抗車。順勢而爲,這代表着外婆思想的開放,她是有極強的自主思想的,但船不是舟,她也從沒有想過孤立於世,這一切都是外婆自己的選擇。她選擇勇敢脫離,選擇投身於一個家庭之中,默默奉獻。時代改變,思想進步,一切都在往前去,外婆也沒有想過逆水行船,她選擇乘船而去,代表着自主思想和女性主義思想前進的必然,乘船而去也是她人生的自主選擇,“船”是她懷念的那個曾經。
湖南企發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鄧同學在其代寫的解說詞中寫道,這部電影給人印象既現實又溫情,“找到你的家”,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離開“家”去爲了生計奔波或是求學,說到底,我們最終的歸宿是什麼呢?導演把親情,姐弟情,夫妻情很好地融合到一起,劇情發展很細膩。外婆的病榻外傳來新生兒的啼哭,生與死的交替在這一刻似乎完成閉環,餘華先生曾說“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時間”,死亡就是代表結束嗎?或許那是另一種形式的新生。
人一生被生死、名利裹挾而不得自由,然而在面對死亡這個終極命題時,卻仍保留着選擇如何死去的權利。“乘船而去”是一種順水推舟,遵循內心的聲音,尊重事物的客觀規律,這在面對人生困境的時候是一種很好的選擇。影片在講述老太太生前最後時光的同時,用閒筆勾勒出了這個家庭的塵封往事,早早過世的大哥念華、曾是童養媳的老太太、離異後重建家庭的姐姐念真、不被母親念真理解的濤濤、渴望做木匠的弟弟念清…這些隱藏在日常生活之下的內容,實際上時時刻刻都影響着這個家庭每個人的選擇,造成了摩擦的同時也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凝聚力。
生死,故鄉,中式家庭,這種主題表達很容易陷入一地雞毛或苦大仇深的窠臼,但導演找到了一個輕盈又有張力的點,恰好對上了生活的頻率。但影片的觀看過程其實很累,很久沒有與這樣真摯純粹的情感共鳴,感覺調動起來太多情緒,一時間抓起懸在空中又放不下去。難得的是,家中一切矛盾分歧沒有被刻意迴避,而是把好的不好的所有瞬間化爲碎片,隨意銜接。正是這種片段化的敘事帶來一種鬆弛自然感,讓人覺得生老病死好像也是可以拿得起放得下的。橋下流着水,水上撐着船,船上的人兒攜着氤氳的芬芳,回望着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