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之以恆探究的境界(文思)

趙德發

人類的好奇心,童年時尤甚,覺得萬事萬物都值得探究,整天把眼睛瞪大,東跑西躥。家長小心翼翼,不敢讓其離開自己的視線。有人雖然年齡不小,依然會被好奇心害慘。譬如,前些年用白熾燈照明,有人聽說燈泡放到嘴裡拿不出來,想親自試驗一下,結果真的拿不出來,只好求救於醫生,成爲大家的笑料。

然而,好奇心是人類的寶貴天性之一。教育家杜威說,好奇心的終極階段是變成一股能強化個人與世界聯繫的力量,這種力量能持續爲我們的個人經歷增加趣味性、挑戰性和興奮感。人類懷着強烈的好奇心,幾千年來持續探索種種奧秘,獲取無量知識,纔不斷提升能力,成爲“萬物之靈長”。

即使到了當今,人類的好奇心還是勃勃如初。譬如,對宏觀世界的探究一直沒有停止,各種天文望遠鏡分佈在地上和天上,一個個空間站陸續建成,一個個太空飛行器被髮射出去,或落向月球、火星,或飛向宇宙深處。對微觀世界的探索也是如此,譬如解碼生物基因,譬如發現並運用量子理論。在中觀世界,人類也對自己的行爲與心理好奇,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集中了諸多研究成果。

人類的好奇心重,其中作家的好奇心大概更重。甚至可以說,好奇心成就了某些作家。作家要更廣泛地瞭解世界,認識世界,“行萬里路”就成了自覺的行動。徐霞客有志於探尋名山大川的奧秘,徒步跋涉,出生入死,“達人所之未達,探人所之未知”,成就了六十多萬字的《徐霞客遊記》。當代一些作家更是熱衷於四處遊走,幾乎踏遍山河大地,他們的作品能讓讀者很好地增廣見聞,開闊視野。我本人從事創作四十多年,文才一般,好奇心卻強,總想探尋和書寫那些關注者較少的領域。譬如說,我想深入瞭解海洋,曾沿着黃海西岸行走,從長江口到鴨綠江口,掌握了大量素材,先後寫出長篇紀實文學《黃海傳》和長篇小說《大海風》,後者入選中國作家協會“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

人類歷史,蒼茫浩瀚,也引發了一些作家的好奇心。他們從史書中鉤沉,以深刻的歷史觀作靈魂,以淘得的資料作骨肉,輔之以想象,建構起一部部作品。作家面對自己所處的時代,好奇心更是旺盛。人際關係拉拉扯扯,理不清也想理;大事小事屢屢發生,總想知曉來龍去脈。時代脈搏,現今有何變化;生活方式,怎樣日新月異,都需要深入瞭解。尤其是,全球化、城市化、信息化如火如荼,智能時代轟然來臨,人們都在怎樣想、怎樣做,地球上人類這個物種何去何從,實在是作家們應該密切關注的。時代大潮需要從高處俯瞰,還應該深入泡沫之下把握本質的東西。如此這般,才能寫出有價值的作品,爲時代留下一份文學記錄。

從這個意義上說,好奇心是創作的一份原動力,是作家們一杯不可或缺的醒神咖啡。

人類中的大多數成員,年事稍高,好奇心就會減少,覺得很多事不必費心勞神去琢磨。但是作家不應該這樣。即使活到老邁之年,可能眼神不好,腿腳不靈,還是要葆有好奇心,否則創作生命就會受損,乃至提前終止。

這不是說,失去了好奇心就不能成爲作家。有一些才情極高的人只沉湎於昔日時光,書寫過往的悠悠歲月,也會出大作甚至傑作。因爲他已經憑藉豐富的經歷、睿智的目光,將社會與人生觀察透徹,以生花妙筆將平凡事物寫得生動傳神。但有些作者資質平平,卻懶得學習和觀察,不關心世界進展,不瞭解社會現狀,對世道人心的把握停留在淺顯層面,將常識當新見,把老故事當新段子講,自己津津樂道,讀者卻覺得味同嚼蠟。

其實,作品傳播過程,也在某種程度上依賴於讀者的好奇心:這書寫了什麼?好不好看?那位作家又出新作,不知咋樣?如果作家的好奇心缺失,作品缺乏新知新意,讓讀者覺得不新鮮、不夠味、不過癮,那他對你的好奇心就會喪失,就會離你而去。作家老了,即使臉上長了斑,作品中卻不能有。作品中的“老人斑”,一讀便知。讀着讀着,他會覺得一個人在他面前老生常談、無病呻吟。他避之唯恐不及,你還想“見字如面”促膝談心?一廂情願罷了。

這時,好奇心便是一味良藥。應該把童年時就有的好奇心喚醒,對這個世界保持水乳交融的熱情。誰說太陽底下無新事?看啊,每天每天,萬物在生長,生活在繼續,社會在前進,地球在轉動。只要葆有一顆好奇心,持之以恆地探究下去,創作就有很大可能保持年輕態,達到古人講的一個境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11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