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家長會過時了嗎?
近來,寧波一小學召開家長會,別出心裁地提出“讓爸爸參加”,引發人們對這種家校溝通方式的一系列思考:參加家長會的媽媽爲何會比爸爸多?爸爸的缺席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嗎?“祖輩家長”與老師難溝通的問題該怎麼化解?傳統的到校參加家長會是不是過時了?
問題1
學校爲什麼要召開家長會?
家長會是一種傳統家校溝通方式,延續多年。隨着社會的發展,有家長認爲,當下通訊手段這麼發達,孩子在學校的事情老師可以隨時與自己交流,沒必要讓家長專門到學校去開會,何況有的學校家長會一開幾個小時,既浪費時間又浪費精力。學校爲什麼要召開家長會,這種形式是不是過時了?
幫助家長了解自身教育得失
對於家長會,不同的家長有不同的態度和感受。孩子優秀的家長喜聞樂見,積極看待;孩子成績差一些的家長心中往往忐忑不安,擔心自己和孩子會受到批評。事實上,家長們應該放平心態,因爲家長會是一次難得的家校交流的契機,是瞭解孩子和調整親子教育方向的獨特平臺。
首先,家長可以更充分地瞭解班主任和班集體的風貌。平時,家長們忙於工作,不一定能及時全面掌握孩子的在校情況,家長會可以讓家長近距離地瞭解和認識孩子的學習環境。班主任是一個班的主導人物,通過交流,家長可以更好地瞭解班主任的帶班風格、對學生的日常要求等信息,從而配合老師的工作。班主任也是班級信息中樞,掌握孩子全面的學習、生活、紀律、衛生、習慣及心理信息,家長可以通過班主任來全面瞭解孩子的狀態。
其次,家長可以通過各科老師的家長會分享,瞭解自己孩子的學習水平、優缺點、改進方法,整體把握孩子學習狀況,及時科學地制定下一步學習計劃。在家長會上,各科老師還會介紹學科特點、要求以及如何學習好該科目的方法,可以說是乾貨滿滿。比如老師會向家長分享如何聽課、記筆記、做作業和審題答題,以及升學政策的變化等,家長聽後可以做到心中有數,積極應對。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家長可以通過家長會了解自己作爲家長在教育方面的得失,更好地認識自己和改變自己。我們常說,孩子是家長的鏡子,通過孩子的優劣得失,我們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問題所在。隨着時代的發展和教育水平的提升,孩子的成長過程也對家長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想更好地幫助和改善孩子學習和成長狀況,家長需要以身作則,不斷完善自我。我也是個班主任,每次學校召開家長會時,我都會邀請部分優秀家長進行親子教育經驗分享和交流,主題涉及“與孩子共同成長”“學會傾聽”“親子教育小妙招”等,這些活動能夠幫助家長提高教育水平和能力,效果非常好。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沒有整個社會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養,那麼不管老師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學校裡的一切問題,都會在家庭裡折射反映出來,而學校複雜的教學過程中產生的一切困難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總而言之,孩子健康良好地成長需要家長、孩子和學校的密切配合,三者方向越一致,力量越強大,孩子的成長進步纔會越高效。而家長會就是這樣一種總結經驗、克服難題、明確方向、加強合作的重要契機。
問題2
應該“召喚”爸爸來參加家長會嗎?
近年來,中小學、幼兒園家長會一般都是孩子媽媽參加得多,孩子爸爸常常因爲各種原因缺席,這種現象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現狀。教育孩子的重任爲何多落在媽媽肩上?爸爸的缺位會不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
“被缺失”的爸爸應該正位
北京小學首席班主任 馬蘭
近年來,家長會大多是媽媽參加,而爸爸會有各種理由缺席,或者說“被缺席”。參加家長會的媽媽比爸爸多,已成爲當今中小學家長會的一種常態。在我25年班主任生涯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家長會,全班只有一位爸爸參加,當時我們還一起爲這位“偉大”的爸爸鼓掌。
有句話這樣說:母愛是“滴水穿石”,父愛是“點石成金”。在我看來,父愛更須“滴水穿石”,父母的陪伴對孩子的成長同樣重要。人們在歌頌母愛事無鉅細的同時,卻往往忽略了父愛應有的細膩,從而讓爸爸們心安理得“退居二線”,這實在不應該。
爸爸“被缺失”,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導致家庭教育失衡。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母愛和父愛就像鳥兒起飛的兩個翅膀,都是孩子健康成長所必須的條件。依然記得很清晰,我幾年前教過的一個女孩,因家庭問題有三年多時間沒有和爸爸相見,導致這個女孩敏感、衝動、愛動手打人,尤其是和男生髮生矛盾時會顯得脆弱而暴躁。熱播電視劇《都挺好》中,就有着一位強勢的母親和一位習慣逃避的懦弱的父親。於是,劇中女主人公用了20年拼命逃離這個家庭。現實生活中,問題較多的學生背後往往也可能有着問題家庭。“不行,他爸還不夠添亂的呢”“他爸根本不懂”……記得我與一位媽媽談話,引導她讓孩子的爸爸加入到孩子的教育中來,而她都在向我描述一個啥也不會的父親的樣子。其實,孩子的父親很想參與孩子的教育,但常常因爲和妻子教育觀念不一致發生爭吵,父親爲了躲清靜,索性放手不管了。於是,這個孩子在缺失父親的管教、約束和引導的家庭教育下,成了班中問題最多的孩子。
從實踐來看,父親的教養態度以及教養方式對孩子個性、學習成績、性別角色的形成等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被缺失”的爸爸一方面是孩子生活中的缺失,每天忙碌的父親披星戴月地回到家,孩子早已經睡了;一方面是情感的缺失,勞累一天的爸爸癱在沙發上看手機,很少與孩子進行情感上的互動。家長會讓爸爸們來參加,不如說是一種號召,一種邀請,讓爸爸們走進孩子的世界,用坐下來聆聽的方式開啓陪伴之旅。“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教育從來都是父母雙方的事情,爸爸的愛同樣要“滴水穿石”。希望更多的爸爸加入到合力育子的隊伍,那些“被缺失”的爸爸都早點兒正位吧!
問題3
“祖輩家長”適合參加家長會嗎?
在參加家長會的家長中,不乏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這樣的“祖輩家長”。據說,有的老師在開重要內容家長會時,並不希望“祖輩家長”參加,比如,老師要跟家長交流孩子學習英語的事,而“祖輩家長”年輕時沒學過英語或學的是其他語種,可能會導致不知老師所云。對此,有些“祖輩家長”認爲自己被歧視了,無奈之中也很不服氣。對於這種矛盾,應該如何化解?
根據不同情況“對症下藥”
牛欄山第一中學教師 楊劍鋒
的確,有的老師在開重要內容家長會時,並不希望“祖輩家長”參加。在此,我們需要弄清兩個問題。“重要內容”指的是哪些?老師不希望“祖輩家長”參加的原因是什麼?我覺得,“重要內容”可能涉及學校的相關規定與要求、孩子在校的學習成長狀況等方面。從教師的角度來說,教師與“祖輩家長”之間存在着年齡、教育理念上的差異,兩者溝通有代溝,不利於“重要內容”的傳達與落實,給後續的教育管理帶來諸多的不便。
我自己就是一名班主任,從我帶班的經驗來看,對於“祖輩家長”是否適合給孩子開家長會這個問題不可一概而論,教師如果機械地讓“祖輩家長”一律不得參加家長會,有可能激化家校矛盾,從而達不到育人的效果。我的做法是:在開家長會之前對學生的家庭背景作一些具體瞭解、分析,根據“祖輩家長”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綜合考量後再採取相應的策略,“對症下藥”,巧妙化解問題。
通過與學生長期間接或直接地溝通、瞭解,我將“祖輩家長”分爲兩類:一類起着主導作用,一類起着次要作用。主導作用,比較特殊,“祖輩家長”起着監護人的作用,一般來說,這類學生有的是單親兒童,有的是留守兒童;次要作用,“祖輩家長”目前和子女、孫輩生活在一起,學生的父母承擔着監護人的角色。在開家長會之前,我不會直接在家長微信羣(或手機短信息)裡刻意提到“祖輩家長”等類似的字樣,我會提前瞭解哪些家長能夠參加家長會,同時也爲“祖輩家長”參加家長會做好相應的準備。
若“祖輩家長”在家庭中起着次要作用,那麼學生父母要儘可能地參加家長會。“祖輩家長”有豐富的生活知識和深厚的人生閱歷,對孫輩有着慈愛之心,但是育人觀念與子女有着較大差異,主要體現在過分地溺愛孫輩,包管孫輩生活之事,還有重視物質給予,輕視精神養育。長此以往,容易導致孩子自理、獨立能力的弱化,加深了孩子與父母的情感隔閡,從而不利於孩子個性化成長。學生的父母參加家長會,有利於其更好地瞭解孩子在校表現,可以進一步加強親子關係,也有利於家校溝通、家校共育。
若“祖輩家長”在家庭中起着主導作用,那麼“祖輩家長”可以參加家長會,但教師要學會正確地與他們溝通。首先,無論“祖輩家長”的學識如何,教師都應以尊重的態度來對待,多聆聽“祖輩家長”對孫輩的講述,對於“祖輩家長”的嘮叨與固執要寬容對待,以此進一步瞭解學生的成長,爲今後的教育工作提供參照。其次,教師給“祖輩家長”開家長會時不可長篇大論地講道理,而是要結合學生的表現將教育原理鑲嵌在故事中,注意語氣與措辭,以形象生動的語言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祖輩家長”能夠理解、支持教師的工作。
任何一個教育問題的背後都暗含着深層的原因,這需要教師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智慧來巧妙地化解問題,從而彰顯立德樹人的育人思想,不可盲目、一刀切。
專家觀點
讓家訪成爲家長會的有益補充
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謝春風
新時代的教育面臨着難得機遇,但也面臨着更加複雜的環境和嚴峻挑戰,育人的要求更高了,難度更強了,風險更多了。這要求學校和家庭在共育方面大膽創新,邁出新步伐。
學校作爲國家設立的教育專業機構,在家校協同協作育人方面必須發揮主導作用。長期以來,中小學爲完成好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職責,採取家長會、家委會、家長講堂、家長教師協會、家長學校等形式,努力做好學校指導服務家庭教育,開展家校協同育人,積累了不少好經驗,共育理念正在深入人心。在組織家長會時,要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做好同心同德育人的大文章,而以下幾種關係需要進一步處理好:
第一,情與理。中小學和幼兒園召開家長會,要把尊重、理解、感謝和虛心求教之情感體現出來,把育人中的問題解決以及對家長的教育要求放在第二位,使情理有機統一。在育人方面,學校和家庭是平等的,父母和老師承擔着相同的任務。家長應該尊重、信任和支持學校老師,學校領導和老師更應該在組織家長會時體現出對家長“孩子第一任教師和終身教師”的敬畏和尊重,絕不能是單向的問題通報、任務要求甚至是對孩子“罪錯”的“討伐”。互尊、互信、互助的家長會,纔有好的效果。
第二,多與少。家長會是一種傳統的家校溝通方式,延續了很多年,對育人來說不可或缺、無可替代。在互聯網時代,線上溝通形式多,但見面溝通意義更加重要。學校組織家長會時要處理好多與少的關係,涉及全體學生和家長的家長會,要充分準備,慎重召開,一個學期至多一次。而涉及班級教育問題的家長會可以形式靈活,適當增加次數,每個學期應該保持兩次到三次。
第三,長與短。每次家長會的時間應該適度,過長和過短都會影響教育效果。我曾經參加過多個學校的家長會,對學校召開家長會的不易感同身受,家長會持續時間往往很長。建議校級和年級層面的家長會應該控制在一個半小時以內,而班級層面的家長會應該在一個小時左右。家長會重在聚焦,開會時間過長,積極效果將消減。家長們和老師們一樣,都很不易,超過兩個小時以上的家長會應該避免。
第四,形與神。家長會要形神具備。現在,孩子父母作爲職場的主角,非常忙碌,特別是孩子的父親,往往成爲家長會中的稀客,缺位家長會成爲常態。甚至一些父母因自身忙碌而讓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甚至保姆代替參加家長會,這必然導致家長會有形而無神。教師與孩子父母、監護人的直接溝通交流,是家長會的本質特徵,父母缺位或父親缺位,都可能影響孩子的成長。這個問題需要家校共同解決,學校應該主動想辦法。
第五,舊與新。新時代中小學、幼兒園的家長會必須與時俱進,有所創新,但更需要堅守教育真義。家長會創新除了體現在形式上以外,更應該在育人理念和實踐上求得突破。網絡技術使溝通日益便捷,但大大消解了人際交往的親密性和深刻性。網上家長會、微信羣等形式的積極意義應該肯定,但傳統的直接見面溝通的家長會舊而珍貴,不可替代。把家長請進學校開會固然重要,但學校領導老師特別是班主任主動走進學生家庭,把微型家長會開到家裡,意義更加重大而急迫。教師家訪是最溫暖、最神聖的教育事件,能夠使家校共育妙筆生花。
目前教育問題依然存在,形式主義、急功近利的干擾不少,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而不同,各美其美,學生的發展纔會順利。家校協同要將心比心,互相理解,更要包容別人,反省自己。一味抱怨是非理性行爲,傷害的是我們的孩子。所以,在共育方面,家校和全社會必須達成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