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情懷,讓粵產電影再上新臺階

對於中國電影業而言,2020年是極其特殊的一年。但在困難重重的一年裡,粵產電影卻亮點多多,捷報頻傳,《拆彈專家2》《我的女友機器人》《掬水月在手》等10餘部影片進入院線,獲得不俗的票房成績。《拆彈專家2》迄今票房已突破10億,引爆國產電影賀歲市場;《空巢》《功夫之城》《愛情呼叫等待》等10餘部影片在愛奇藝等視頻平臺首發;《掬水月在手》《點點星光》《刑場上的婚禮》《空巢》等四部影片榮獲金雞大獎(含提名獎);《回南天》《老師別哭》等近10部新片在國內外電影節中展映,獲得好評。

盤點2020,展望2021,如何讓粵產電影進一步做大做強?廣東省電影行業協會駐會副會長、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文學院創意寫作研究中心主任劉海玲發表年度電影特稿分析——

A 大片核心:故事強度人物力度主題深度

在大片中成長起來的中國觀衆,已不再滿足於視聽感官層面場面烈度。因此,高超的技術仍是票房基礎,但故事強度、人物力度、主題深度纔是征服觀衆的核心。這在由廣州市英明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寰宇娛樂有限公司等聯合出品的《拆彈專家2》(導演:邱禮濤)中表現得很清楚,它堪稱《拆彈專家》的升級版,把年度國產商業電影和港式警匪片推向一個新高度。

首先是場面烈度。影片開場即是模擬地鐵火光沖天、機場被夷爲平地的慘烈場面,點明覆生日恐怖襲擊的可怕後果。然後倒敘5年前的錶店搶劫,潘乘風捨己救人承接“壓力手雷”。繼而與董卓文同步行動拆除連鎖炸彈,但是救貓咪事件炸斷潘乘風的一條腿。後續還有教統局自殺式爆炸、酒店剪綵現場高空泳池爆炸、醫院槍戰、街巷追逐、承受狙擊手射擊的廣場拆彈、地鐵站槍戰、地鐵控制室槍戰、國際金融中心地下槍戰、地鐵車廂裡的核彈、青馬大橋炸燬、沖天海水涌向堤岸,等等。強大的工業製作和技術水準,使每一個火爆場景都極其逼真,帶來強烈的視覺震撼和情感衝擊。

影片的故事強度令人讚歎。強烈的衝突在多個層面展開:有警與匪的主線衝突,也有警員之間的個人衝突,有個人與體制的衝突、個人與社會的衝突,更有人物內心“善與惡”“真與假”的自我衝突……密佈的懸念充滿事件進程。懸念是未知引起的吸引力,懸念的一次次設置和解開令故事充滿張力。還有身份反轉、植入記憶,董卓文和龐玲的回溯講述在故事節點和時間銜接巧妙契合。高密度快節奏的敘事推進,人物情感過程的邏輯推演,無不呈現出警匪類型的守成與創新。

影片的獨特性在於人物力度和主題深度。影片的難點不僅在於演繹主人公從善到惡的黑化過程,更難在他又一次人性逆轉的合理性和可信度。無論是潘乘風的黑化、博士的自殺式爆炸,還是“復生會”頭目馬世軍的成長史,連綴人物“憎恨”“憤怒”“報復”的情緒生成脈絡,從某種角度揭示了種種弊端與人性之惡的關聯性,加深了主題深度。

B 以小見大:“小成本”“大情懷”“正能量

廣東電影製作公司數量多但規模普遍較小,廣東電影從業人數多但頭部編、導、演少,加之電影市場的高風險和廣東人趨於務實的風格,“小成本”成爲粵產電影的總特徵。2020年80%的影片投資不超過千萬。可喜的是,2020年出現了一批“小成本”“大情懷”“正能量”的優質電影,如《點點星光》《空巢》《活着唱着》《圍屋喜事》《老師別哭》《回南天》《瑞喜愛小白》等。

《點點星光》(導演:謝德炬、黃展昌,廣州電視臺出品)以廣州市七星小學跳繩隊的真實生活爲原型,以4位性格、家庭背景迥異的小學生隊員爲主人公,講述鄉村小學跳繩隊員在體育老師帶領下獲得世界冠軍的成長故事。本片的“小”,不僅是成本小,還是小人物,小社會和小故事。小人物折射大社會,小故事反映大情懷,孩子的成功也給了成年人教育和激勵。本片獲得第33屆金雞獎最佳兒童故事片獎。

《空巢》(導演:張唯,深圳市華浩影視有限公司製作出品)把鏡頭聚焦於中國的空巢老人羣體。女主人公趙一梅一輩子教書,年老後一個人過着孤獨、寂寞、病痛的日子,遠在北京的兒子只是打打電話。隨着保健品推銷員小雷逐漸走進趙一梅的生活,她開始變得有了笑容,有了牽掛,也有了人生特有的美麗。即使知道小雷與電信詐騙有關,她也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化和挽救心存善念的年輕人。老藝術家祝希娟把孤獨、落寞又善良的老人演繹得真實感人。

《圍屋喜事》(導演:韓榮聲,深圳市禮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廣州市藝奢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講述客家馬伯夫婦堅持住在古老的圍屋裡,即使地產商爲徵收改造圍屋出具重資,馬伯也不爲所動。馬伯的女兒理解父親,在與一位民俗青年學者從相識到申報老屋爲文化遺產保護單位的過程中喜結連理。影片直觀表現了客家人的飲食、建築、山歌等文化元素,對白也採用了客家方言,包含大量的客家民諺、格言,充滿了客家族羣的智慧和幽默。客家人面對祖屋拆遷不同的價值觀彼此衝突,不同年代的交叉敘事使圍屋具有了傳統和精神家園的符號意義。

還有《老師,別哭》《回南天》《瑞喜愛小白》等影片,題材不同、人物各異、手法多樣,但其共同點是主創在精品化製作中同時擁有深厚的人文情懷,對“人”的精神層面、文化層面的存在,主體性、差異性、完整性的價值追求給予充分的認可和尊重。以最大的誠意刻畫生活中一個個普通的小人物,並勾勒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面貌。

C 藝術至境:“詩”與“禪”的美學風格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導演:陳傳興,廣州行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廣東方所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聯合出品)講述了葉嘉瑩在詩作、詩學詩教中的人生經歷和詩學理念,並融入臺灣導演陳傳興在空間、雅樂、物象等鏡語中包蘊的美學觀念,在“聲畫”“虛實”“情景”“有無”等交融中呈現“詩”與“禪”的美學風格。影片以700萬元的票房成爲年度紀錄片票房冠軍,並獲得第33屆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獎,其美學旨趣和手法成爲學界樂於探討的謎題。

《掬水月在手》是葉嘉瑩唯一授權拍攝的紀錄片。劇組歷時三年遠赴美國、加拿大等多個國家(地區)的幾十個城市,採訪了四十多位與葉嘉瑩有交集的朋友、同事、學生、鄰居,並對葉嘉瑩本人做了十七次較長時段的訪談和實錄。

影片由葉嘉瑩陳述、解說和吟誦爲主,從最早的詩教啓蒙“朝聞道,夕死可矣”,求學生涯對詩歌的領悟,到經受苦難後“開始欣賞杜甫詩的好處”,一字一字謄抄整理關於《秋興八首》評註的研究過程;從詩歌用詞用韻的鑑賞評點到融入自我情感美感的古音吟唱,用具有代表性的詩句和詩人帶出“興發感動”“弱德之美”等詩學概念。依據葉嘉瑩的生活履歷,片中依次穿插臺灣時期的白先勇、瘂弦、席慕蓉等,哈佛時期的鄭培凱、田曉菲、張鳳等,溫哥華時期的劉秉鬆、陳山木謝琰等,南開時期的陳洪、徐曉莉、張靜等幾十位同事、友人、學生等受訪者,講述他們親歷的葉嘉瑩的詩教學問和人格魅力,呈現出聲情並茂、意義外溢、餘味悠長的詩意效果。

陳傳興導演以西方現代哲學框架下的記憶爲起點,通過記憶的長廊,過濾生命中的大悲大喜,沉澱了生命的至純,通過傳主自然超脫廣闊無邊的生命之境,抵達徹悟生命的東方美學之境。

D 故事平庸、製作粗糙是票房的大敵

當然,在2020年粵產電影中,也有一些故事平庸、製作粗糙令人尷尬的作品,《我的女友是機器人》《關機》《複合大作戰》《愛情呼叫轉移》等愛情片口碑都相當一般。

《我的女友是機器人》取得4000多萬票房差強人意,但故事幾乎就是韓國電影《我的機器人女友》的粗糙翻版;《複合大作戰》中任性嬌寵的女主凱婷、媽寶男男友、娘娘腔男閨密、複合秘籍等角色流於套路化設定;《關機》中女主的愛情糾葛因醉酒手機沒電一夜關機而起,敘事動力不足;《闖入17天》的男主是一個潛入或豪奢或普通的陌生人家蹭住的無房人,無論後續發生什麼,這樣私闖民宅還逍遙自在的人設缺少共情前提;青少年戒毒題材《十九歲,一切會更好》,保險行業題材《追夢險途》、消防英雄題材《致敬英雄》等,在劇本階段就缺少敘事張力。

動畫片一直是粵產電影強項,近年卻呈現明顯的滑坡態勢。一則與動畫電影生產週期長有關,二則動畫電影進入院線大多難以收回成本。動畫片《木蘭:橫空出世》在大片雲集的國慶檔上畫,與迪士尼製作的《花木蘭》撞車,票房不及預期,上映四天即宣佈撤檔,《士兵順溜:兵王爭鋒》亦票房不佳。

總覽2020抗疫之年的粵產電影,無論成敗,都值得反思,都可以成爲電影產業進步的階梯。無論如何,在電影產業化生產過程中,有創意的故事、真誠的人文情懷、藝術至境的追求,是讓粵產電影在未來繼續大放異彩的重要保證。(劉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