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電動車需要1000公里的續航嗎?

前幾天和長安汽車總裁王俊溝通交流時,他提出了一個問題:純電動汽車真的需要1000公里的續航嗎?在他看來,傳統燃油車其實也沒有做到過1000公里的續航,普遍都是每500-600公里就需要加油。因此,從長遠看,他認爲,純電動汽車其實也沒有必要做到1000公里續航。

充電設施和充電效率比肩燃油車,還需要1000公里續航?

應該來講,行業和消費者關心純電動汽車的續航問題,原因無疑是在真實的用車場景方面,充電設施的不完善與充電時間過長會相較於傳統燃油車顯得不便利。但是如果未來隨着配套設施的完善,以及充電技術的突破,達到甚至超越了傳統燃油車的用車場景呢?

2023年6月19日發佈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構建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的指導意見》明確,到2030年,基本建成覆蓋廣泛、規模適度、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有力支撐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有效滿足人民羣衆出行充電需求。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屆時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這一充電基礎配套設施領域的完善度,會接近或達成與傳統燃油車同樣的狀態。

目前已經實現市場化運用的充電技術方面,如寧德時代的4C神行超充電池的峰值充電功率達到415KW,充電十分鐘續航400公里;又如華爲運用全液冷超充技術的充電樁,充電功率可達到600KW,號稱能實現“一秒一公里”。而從目前公開的報道看,5分鐘充電500公里的技術也已經實現突破,相信2030年至少這一技術會普及,同時比這一效率更高的充電技術也會有大規模推廣的可能。而5分鐘充電500公里的效率無疑已經完全達到傳統燃油車的加油效率。

電池價格便宜,電池包重量輕,就必要1000公里續航?

而與純電動汽車續航密切相關的另一因素是電池成本。畢竟從消費環節,消費者更期待的綜合續航與整車價格相對平衡的產品。如果電池成本足夠便宜,消費者無疑都期待續航越長越好。但從汽車企業的角度,他們需要考慮的是電池在整車製造中的成本佔比,考慮的是要確保一定的單車利潤空間,考慮的是電池重量與整車能耗的平衡等方面。

據高盛2023年發佈的研究報告預估,到2025年,電動汽車動力電池的成本將顯著下降,至每千瓦時(kWh)99美元,降幅較2022年高達40%,同時,從2023年至2030年,電池組價格預計將平均每年下降11%。而實際上,今年年初鐵鋰動力電芯平均價格已降至0.38元/Wh,鐵鋰儲能電芯已降至0.43元/Wh,三元電芯已降至0.48元/Wh。分析認爲,今年內磷酸鐵鋰電池的拿貨價會跌破0.4元/Wh,三元鋰電池也將低於0.5元/Wh。也就是說,電動汽車動力電池的成本降幅還會高於高盛去年的預估,降幅達到50%以上。

從純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包容量的角度,越做越大是趨勢。目前國內多款已上市的純電動汽車產品均搭載了70kWh-150kWh的電池包,最高純電續航里程已經超過1000公里。據瞭解,目前已裝車的動力電池單體能量密度最高約360Wh/kg,而單體能量密度720Wh/kg、容量120Ah的車規級體型化全固態電池也已有企業發佈。

1000公里續航不會是主流需求,車企策略也會有選擇性。

應該來講,電池價格持續下降,電池包重量越來越輕,未來純電動汽車兼顧價格與續航的性價比肯定會進一步提升。但單純從消費者購買純電動汽車的價格及未來的使用場景角度,在配套設施完善和充電效率提升的前提下,消費者真有必要掏更多的購車成本來達成1000公里續航里程嗎?我認爲,基於消費理念的日益成熟,續航里程夠用無疑將是未來大衆消費者基於性價比購買純電動汽車的出發點。

而汽車企業從品牌和市場策略及盈利要求的角度,定位相對高端的豪華品牌及產品領域,推出續航達到1000公里的車型的概率更大,而在主流大衆及經濟型品牌及產品領域,推出續航達到1000公里的車型的概率比較低,也沒有必要,最多是成本足夠可控的前提下,在具體的細分車型領域推出續航達到1000公里的版本,以滿足少部分細分市場需求。

由此,我們回到開頭,長安汽車王俊總裁提出的“關於純電動汽車其實沒有必要做到1000公里續航”的觀點,我認爲王俊總的出發點,無疑也是基於上述未來純電動汽車的使用場景和車企自身相關因素的綜合考慮,並面向的是主流大衆消費羣體而得出的論證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