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鬧天宮到大聖歸來!國產動畫上世紀的故事
這星期以來的熱門關鍵詞之一,想必會有正在上映的《西遊記之大聖歸來》,而國產動畫這個和國產遊戲一樣充滿爭議的情懷話題,難免又被翻出。此前曾爲大家盤點過一代人的童年經典動畫,只是當時只談及日本和歐美地區的“舶來品”,如今就這個話題,不妨也來回憶一下國產動畫的許多名字,相信同樣不會讓你感到陌生。
國產動畫和孫悟空的因緣,早在上個世紀就已開始。但凡談及最早的國產動畫,難免都要從當年的經典之作《大鬧天宮》說起,而《大鬧天宮》的幕後,則是爲國產動畫奠定最初基礎的萬氏兄弟。
萬氏兄弟是中國動畫、或者說美術片在各方面意義上名副其實的開拓者。包括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萬滌寰四人。他們自幼喜愛繪畫,1925年繪製成功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廣告片)《舒振東華文打字機》。1926~1940年萬氏兄弟合作完成了《大鬧畫室》、《國人速醒》、《民族痛史》、《龜兔賽跑》、《駱駝獻舞》等多部動畫短片。1941年,完成了近代中國第一部長篇動畫片《鐵扇公主》。
《鐵扇公主》可謂是西遊記故事最初走上動畫銀幕的開始,萬氏兄弟原本打算趁勢把《大鬧天宮》的故事一併完成推出續篇,但最終因爲當時環境艱難未能成功,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萬氏兄弟纔有機會一展才華,60年代開始,當時已經就任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萬籟鳴和唐鳴聯合執導了建國後第一部彩色長篇動畫電影《大鬧天宮》,上下兩部完成於1961年和1964年,孫悟空的經典形象一經誕生,就註定了其日後定會爲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爲中國動畫帶來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深遠影響。幾十年來,《大鬧天宮》在國內外獲獎不斷,一直都代表着國產動畫的巔峰水準。
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鬧天宮》的前身《鐵扇公主》還曾影響了海對面的另一位大師,手塚治蟲。漫畫家出身的手塚在少年時看到《鐵扇公主》後,受到感觸而決定要在日本作出同樣的動畫,纔有了之後日本動漫的發展輝煌。而手塚本人對中國傳統神話傳說也情有獨鍾,也曾連載過一部名爲《我的孫悟空》的搞笑漫畫,先後於1960年被改編爲動畫《西遊記》和1967年的動畫《悟空的大冒險》。
1981年和1988年手塚治蟲兩度來到中國,都特意前去和自己昔日的偶像萬籟鳴見面,併合作過一張孫悟空牽手阿童木的插畫成爲美談。而在1989年和1997年,這兩位日本和中國的動漫大師先後去世,2003年,在阿童木誕生50週年之際,手塚動漫公司推出了手塚治蟲傾注了特殊感情的遺作《我的孫悟空》。2004年11月,在萬籟鳴忌日前夕,這部動畫片改名爲《孫悟空》, 終於“回到”了中國。
而對於上世紀建國後的國產動畫歷史而言,一個更重要的名字就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49年成立美術片組,次年搬到上海開始拍攝,1957年4月正式建立,設動畫、木偶和剪紙3個製片部門,包括萬氏兄弟在內,一批當時最優秀的動畫人才不分年紀都加入其中,除了傳統動畫作品,更吸收了大量的民族特色拍攝出不少國內特有的動畫類型,如木偶動畫,剪紙動畫、水墨動畫等,而整個上個世紀,大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但凡大家有着印象的國產動畫,幾乎都來自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
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作品普遍以“藝術”爲追求,有着鮮明的時代特色和思想痕跡,這期間也誕生了不少國產動畫史的里程碑之作,除了《大鬧天宮》之外,包括有新中國第一部動畫《謝謝小花貓》(1950)、第一部木偶動畫《神筆馬良》(1955)、第一部剪紙動畫《豬八戒吃西瓜》(1958)、第一部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1960)、第一部摺紙動畫《聰明的鴨子》(1960)等,除此之外的作品如《漁童》、《沒頭腦和不高興》、《牧笛》、《長髮妹》、《狐狸打獵人》、《哪吒鬧海》、《阿凡提》、《雪孩子》、《三個和尚》、《小馬虎》……這許多名字同樣也影響了一代觀衆。
進入80年代之後,隨着電視的普及,有更多動畫片開始走進千家萬戶。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也在這段時期推出了不少80後的“真童年”經典作品,1984年的《黑貓警長》自然就是其中最響亮的名字之一。儘管這部動畫片僅播放了5集就因爲外界壓力而停止製作,但憑藉這5集的內容,就讓黑貓警長接下來幾十年的時間裡長盛不衰,各大電視臺反覆播放,讓黑貓警長的形象成爲國產動畫最早的明星之一。而後來得知詳情後,更是無數人惋惜在原作還有着大量精彩故事的前提下,動畫片沒能有機會拍得更多,否則或許它的影響力遠不止這樣。
另一個同樣膾炙人口的名字是1986年的《葫蘆兄弟》。比黑貓警長幸運的是,《葫蘆兄弟》的13集動畫在當年順利播出,並且在1989年推出續作《葫蘆小金剛》,把故事有了一個完整的交待。七個葫蘆娃不同顏色,不同能力的設定對當時的孩子而言更是富有吸引力,葫蘆娃就此同樣成爲多年來大家琅琅上口的一個特定名詞。同樣讓人惋惜如果當年國產動畫能夠更早發展起來,得到應有的幫助,那麼未必不能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來。
同期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經典作品還包括有《咕咚來了》、《九色鹿》、《天書奇譚》、《金猴降妖》、《邋遢大王奇遇記》、《大盜賊》等,和此前相比,可以看出國產動畫已經有意識的開始傾向於市場,更考慮大衆需求,只是同期隨着日本動畫和歐美動畫的大規模引進譯製,剛起步的國產動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很大程度上這也造成了之後發展的矛盾,一方面差距短期內無法彌補,一方面又希望刻意做出區別甚至封閉保護。
進入90年代,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作品產量有所下降,這階段作品有些改編自當時正流行的鄭淵潔童話、如《舒克與貝塔》、《魔方大廈》等,但和現在的原作黨和動畫黨之爭一樣,原作童話的支持者對這幾部改編動畫的評價基本都是差評;同期也有不少故事情節相當特別,甚至顯得“另類”的特色之作,如《十二生肖》、《特別車隊》。不過隨着動畫產業的逐步擴大,開始有更多的獨立部門加入到動畫製作的行列中來,1991年成立的中央電視臺動畫部就是其中之一,1994年開始的動畫城欄目成爲新一代兒童更爲熟知的節目,先後製作播出的《藍皮鼠和大臉貓》、《大頭兒子小頭爸爸》、《海爾兄弟》、《熊貓京京》、《開心街》、《快樂家家車》等作品不論評價如何,無可否認的是它們也是不同人的童年……
在上個世紀的尾聲階段,國產動畫還有幾個名字值得我們記住。1999年的52集動畫片《西遊記》由中央電視臺動畫部(後45集)和上海電影製片廠(前7集)聯手完成,作爲央視第一部動畫鉅作的《西遊記》在當時還算是把西遊這個題目交出了一份尚可的答卷;同在1999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多年後的新一部長篇動畫電影《寶蓮燈》,可以看得出當時國產動畫在已經落後國際先進水平情況下的一次嘗試,從3D製作到明星插曲,各方面都在效仿商業大作,算是邁出了關鍵的一步;而兩年後的《我爲歌狂》則再度嘗試着首次以青春校園音樂爲題材,把動畫從“小孩子看的”這種認知扭轉,儘管現在看起來這些名字仍然顯得不夠成熟,也太過表面。
從《大鬧天宮》到《大聖歸來》,半個世紀過後的國產動畫有所改變,但還遠不夠,相比同樣掙扎前行的國產遊戲,國產動畫的每一步更加艱難,留下了太多被嘲笑的名字,哪怕並非本身之錯。而去除偏見,平心而論,現在的國產動畫仍然在尋找更多可能性,網絡的興起讓更多作者有機會把自己的作品推廣,一些原創漫畫同樣得到了改編動畫的機會,道路曲折而終向前進,希望微弱仍持有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