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徵信業發展提質,信用科技從何處發力?
一個產業的發展,一般會有三個階段:Make it work(可用) - Make it perform(好用) - And make it cheap(用得起)。從眼下的趨勢來看,也的確如此。
近日,國家常務會議明確促進徵信業發展提質的措施,要求推進金融、政務、公用事業等相關征信信息跨領域、跨地域依法共享。加快政府相關數據開放和有序利用。完善配套法規制度,強化問責,依法嚴懲徵信評級弄虛作假等行爲。對行業發展而言,無疑是階段躍升。
當然,這早已不是2020年國常會第一次研究信用事項。隨着疫情推進數字化時代加速到來,數字化、智能化自疫情以來頻頻成爲金融熱詞,徵信相關的信用信息覆蓋與使用價值再次成爲中國經濟熱點。
完善的徵信體系是一切信貸業務的基石。在過去傳統的銀行風險緩釋手段裡,企業融資需要有資產、抵押、擔保等手段,對小微企業進行資產評估、財務評估,而小微企業大多數是“輕資產”,這一傳統模式不適用於小微企業。所以,要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應該從徵信入手。
今年國家工作報告中指出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速要高於40%。銀行等金融機構擁抱數字化,但是數字化轉型需要的不是某項業務的變化,而是一整套綜合解決方案。單一維度的變化無法支撐新形勢下的行業競爭,也無法在數據、客戶、運營、風險控制等方面產生協同,甚至可能反而將引發更大的風險。
比如,由於銀行與小微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小微企業風險識別難不符合銀行風險偏好,導致許多長尾客戶金融需求得不到滿足。客戶越是下沉,徵信數據就越缺乏,個人違約成本較低,也進一步加劇金融機構的信用風險。一面是短期內的業務擴張壓力,一面是長期的風險曲線上揚,所有金融風控面臨着最艱難的抉擇。
質效躍遷:信用科技「領跑」
信用科技旨在提升金融服務質效,從信息化,到數據化,最後實現智能化。信息化解決的是業務協同問題,數據化解決的是業務效益問題,智能化解決的是解放人力問題。想要打破小微金融規模與效率的侷限,就必須擺脫以人爲核心的業務模式,轉而尋求一種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發展之道,這是科技一直以來的優勢,也是信用科技核心優勢所在。
微衆信科自2014年成立至今,致力於運用信用科技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痛點,讓更多中小微企業都能享受到高效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務,幫助更多銀行實現“線上化、批量化、自動化”的效能。微衆信科在大潮中積極提升核心技術能力,加大與銀行的數字化合作;依據自身科技優勢,推進傳統金融業務流程、風控體系、運營模式的全方位轉型;在確保風險評估準確性的同時,爲銀行節省了大量人力成本,規避了人工覈查風險,實現了對傳統金融模式的升級和補充。隨着疫情期間無接觸貸款需求的提升,通過微衆信科企業徵信服務平臺免費申請各合作銀行線上融資產品的中小微企業數顯著增長,較去年同期增長101%。
此外 ,微衆信科在建立數據隱私保護機制前提下,通過持續引入新數據源,對數據進行更深層的挖掘、更多維的擴展;憑藉其精準的客戶畫像,解決銀行數據獲取難、客戶數據維度不全,準確度不高的難題,實現觸及更多長尾客戶的場景。11月6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在第三屆進博會舉行的“普惠金融建設和數字化發展”主題論壇上表示,我國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企業和個人徵信系統,基本實現了經濟主體的全覆蓋。明確促進徵信業發展提質,也正響應了長尾「生命力」關係着社會和經濟穩定發展的現狀。
有的時候,歷史需要“長時間、遠距離、寬視野”地去看,才能發現一些整體性的規律。如何營造守正、安全、普惠、開放的徵信業發展環境?微衆信科力圖以信用科技爲擎,從更宏觀的角度引入、借鑑和探討技術應用、產品結構、服務方式中的創新,發揮金融服務乘數效應,作爲信用科技企業切實提高徵信服務的深度及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