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武漢 都市圈新格局下的新機遇
“都市圈是以武漢這種輻射帶動力較強的大城市爲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爲基本範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湖北省人民政府諮詢委員、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秦尊文在日前舉辦的“你好,都市圈!”雲沙龍上指出,武漢“都市圈化”的發展模式能夠形成良好的產業協作效應,促進產業鏈鏈條的延伸,成爲武漢及周邊城市新的發展思路。
10月29日,由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營銷研究所和方塘智庫聯合發起主辦“你好,都市圈!”雲沙龍活動第二期在線上舉行,此次活動主題爲《大城武漢,向新而生》。湖北省人民政府諮詢委員、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秦尊文,中制智庫理事長兼研究院院長、經濟學博士新望,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總規劃師、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袁牧等參與了沙龍,圍繞“在新產業、新空間、新平臺下,武漢未來轉型發展之路應該如何走?”等話題進行討論交流。
針對武漢未來的城市規劃,秦尊文提出了武漢城市圈與武漢都市圈的概念。他指出,武漢及其周邊的八個城市,可以形成以武漢爲中心的1+8城市圈進行協同發展。2006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若干意見有關政策措施的通知》中提出,“以武漢城市圈、中原城市羣、長株潭城市羣、皖江城市帶爲重點,形成支撐經濟發展和人口集聚的城市羣,帶動周邊地區發展。”
經過一二十年的空間規劃、產業發展規劃、交通規劃、社會事業規劃和生態規劃等,武漢5300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圈發展出了一體化的公路、鐵路、水路交通網絡,城市圈之間的空間距離被髮達的交通體系不斷縮小。
而武漢都市圈是武漢城市圈的核心部分。秦尊文指出,都市圈是以武漢這種輻射帶動力較強的大城市爲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爲基本範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這些城市由於地理位置的便利性,能夠更好的集中資源,既能夠讓武漢的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向外共享,帶動周邊城市接軌銜接和政務服務連通,也能夠在周邊城市建立產業園,將武漢的省會城市功能向周邊城市疏解。武漢“都市圈化”的發展模式能夠形成良好的產業協作效應,促進產業鏈鏈條的延伸,成爲武漢及周邊城市新的發展思路。
在針對武漢都市圈形成後的產業規劃上,新望指出,未來武漢的發展應該順應中央新發展格局,未來定位也必須放在新階段、新理念、新動能和新格局之下來做思考。他強調,中國未來實現內循環爲主體,必須着眼於自己的內需市場。未來中國經濟不光是要靠中國製造,還是要靠中國市場。
疫情之後全球的產業鏈開始重構,從重效率性轉變爲重安全性。因此,新望認爲,在全球產業重組當中,武漢擁有五大基地等良好的產業基礎,因此需要抓住產業集羣這一機會,找準這個城市的定位。
袁牧指出,武漢是一座非常有韌性的城市,工業資源、人才資源、製造業水平均有競爭優勢,應通過人才體制機制建設,釐清“變大”與“變強”的關係,並在雙循環的格局下在新全球化的市場空間內搶佔一席之地。
武漢國家航天產業基地航天公園
如何平衡武漢廊道化發展和環線化發展的問題?袁牧認爲,都市圈內的發展,不應該再去糾結具體的“向哪裡”問題,而應更多看到未來可能的發展“極點”。
“這個‘極點’不一定是很大,它可能是一個小的新城。在這種情況下,新城不僅可以分享都市圈的紅利,它還可以反過來支撐包括都市圈的發展。這種極點化的價值區域出現、產業新城的出現,應該值得去深度的關注。”(吳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