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違規使用科研經費成潛規則 導師變老闆
很長一段時間,一提到我國的許多科研項目水平趕不上發達國家,往往把原因歸究於經費匱乏、實驗條件落後。然而,近年來有關大學教授、科研人員在不菲甚至鉅額的科研經費面前出現迷失的事件時有發生,有的人還爲此掉入了違法泥潭。
“活期存摺”隨意套現
近日,事發一年多的浙江大學水環境研究院院長陳英旭涉嫌貪污案,再度走進公衆視線。據檢察部門指控:陳英旭授意其博士生陸續以開具虛假髮票、編造虛假合同、編制虛假賬目等手段,將1022萬餘元專項科研經費套取或者變現非法佔爲己有。如這一指控被法院認定,此案可能創下貪污科研經費的新紀錄。
科研經費的違規使用,在業內幾乎已是潛規則,包括擴大開支範圍、擅自調整預算、突擊購買設備等。2010年,僅國家審計署查出的資金就達數億元。據中國科協的一項調查顯示,科研資金用於項目本身的僅佔40%左右,大量的錢流失在項目之外。
在有些地方和單位,科研經費成了“唐僧肉”。現在科研經費大多實行課題組組長負責制,很容易成爲這些專家、教授的“活期存摺”,想怎麼用就怎麼用,想什麼時候用就什麼時候用,而且,借開(結)題會、研討會、評審會之名突擊花錢,也是圈裡公開的秘密。隨着我國對科研經費投入力度的不斷加大,一項課題的經費從幾萬元到幾百萬元、上千萬元不等,其中自然科學類的課題經費更是“一擲千金”。有博士生告訴記者,每到開完一次研討會後,他們就會忙着造單據、貼發票,有的乾脆從非法渠道買來假髮票,只要註明“會務”“餐飲”“資料”“專家諮詢費”等名目,就能大量套現。
那麼,爲什麼科研經費會“多”到可以任意揮霍的地步呢?
上海紐約大學校長俞立中說,國內課題的預算與實際開支的差距,是導致科研經費存有“尋租”空間的主要原因所在。
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胡申生說,科研經費是伴隨科研課題而來的,基本上源於縱向與橫向兩個方面。所謂縱向就是指來自國家、省市、部委等上級機關的課題,而橫向課題則是指來自企業、社會有關部門和單位的“關係課題”。一般來說,縱向課題的經費,財務審計會比較嚴格和規範一些,而一些橫向課題的經費則要寬鬆許多,“發包”單位大多隻求一個研究結果,至於經費如何使用則很少仔細過問。
由於審計規範的縱向課題帶有政府行爲,屬國家或省部級的指定課題,往往在投入上會“不差錢”。這就造成了有些高校、科研院所的教授、專家拼命要“跑部”爭取項目。在我國,課題的負責人也有着“老闆”的別稱,因爲他們是課題經費的實際掌控人,他的科研團隊成員,包括助手、學生等,都是爲其打工的“馬仔”,因此,業內也有“導師吃肉,學生喝湯”之說。其中,無論是膘肥的“肉”還是鮮美的“湯”,皆出自科研經費。
據瞭解,我國科研經費近年來年均增長20%以上,每年投入高達上千億元。科研人員的職務犯罪與其他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犯罪有一個顯著的“行業”特點,一旦專家、教授涉案,其所負責的科研課題包括國家級項目,就會深受影響甚至被迫“停工”,這個損失是極大的。
“實際上,在目前的科研體制下,科研經費‘黑洞’是常見現象。”教育時評家熊丙奇說,現在我國大多數高校、科研機構的薪酬制度是“基本工資+津貼+獎勵”,而津貼、獎勵部分大多是由科研人員、教授自己去掙的,這就是“科研提成”。一般來說,縱向課題的提成比例在10%左右,而橫向課題的提成可高達40%,也就是說,課題研究尚未開始,一部分資金就已經進入了課題負責人的腰包,而這還是規定允許的。
在“什麼都能報”“什麼都敢報”的機制下,大到買房與買車,小到給孩子買個鉛筆或玩具,都能從科研經費裡開支報銷。如此,在某些課題組或課題負責人身上不出大問題、不違紀違法,纔是怪事。
俞立中說,據他了解,在有些國家的高校,如果一名教授拉來一筆項目經費,必須把其中50%左右的錢交給學校,納入學校財政,另一半錢才由教授支配。
因爲,教授在開展這項科研時,必然會使用學校的實驗室,還要動用在校研究生或其他助教團隊的力量,而且,教授從事的科研工作,也是計入一定工作量的,學校還會付給他工資,所以,交出一半經費給學校是理所應當的事。俞立中說,作爲本市第一所獨立設置的中外合作高校,將來上海紐約大學的科研模式,也會考慮引入國外高校的通行做法。
標本兼治預防腐敗
去年底,教育部(微博)出臺《關於進一步規範高校科研行爲的意見》,要求科研人員嚴格遵守財經法律法規,堅持科研經費統一管理原則,按照預算批覆的支出範圍和標準使用經費。科研人員不得違反規定轉撥、轉移科研經費,購買與科研活動無關的設備、材料。不得虛構項目支出、使用虛假票據套取科研經費;不得虛列、虛報、冒領科研勞務費,用科研經費報銷個人家庭消費支出;不得借科研協作之名將科研經費挪作他用……
“意見”“規定”看起來都很硬,但在熊丙奇看來,要堵住科研經費“黑洞”,還得改革我國的科研體制,包括取消“科研提成”,對科研人員實行陽光化的“年薪制”,避免科研人員靠課題經費致富,但同時也要保障其過體面的生活;建立科研經費使用的信息公開機制;打破行政主導科研資源配置的模式,實行學術本位管理。如果不改革科研體制,增加的科研經費,很可能不是增強我國的研發實力,而只會養肥一批“蛀蟲”,敗壞我國的學術肌體。
胡申生提出,治標更得治本。因爲,我國的許多科研課題本身就先天存在問題是否需要那麼多靠經費養活的科研項目?中國已是世界科研論文數量第一大國,八成課題隨着“研究”結束被束之高閣,根本轉化不了生產力和社會效用。拼命爭課題、馬虎搞研究、應付做評審,這樣的“課題教授”“課題專家”引導機制,是造成學術腐敗、科研經費“黑洞”的主要溫牀。(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