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慢行交通系統 讓綠色出行更舒心
人民網北京9月24日電(記者孫紅麗)當前,慢行交通已成爲推動城市綠色出行的重要一環。“看一個城市文明的高度,不是看它的馬路有多寬,應該是看它的步道有多長。”中國城市公共交通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劉舉在日前舉辦的“綠色出行日國際論壇”上指出,城市要以人民爲中心,讓人民在城市居住有獲得感、幸福感。
日前,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指導,中國城市公共交通協會主辦的“綠色出行日國際論壇”在京舉辦。論壇圍繞“綠色出行的發展現狀、趨勢與未來”“打造慢行交通系統”等話題進行了交流探討。與會專家普遍認爲,慢行交通是一項系統工程,同時不斷趨向於多樣化發展,要逐步建立、完善、推動高品質的慢行交通的技術體系。
“慢行交通是一種綠色交通方式,不僅能減少能源消耗,而且能改善城市環境質量,助力城市更新。”多位專家指出,慢行交通的發展環境和發展理念已在轉變,慢行交通以及活動特徵也在不斷趨向於多樣化,對城市交通設計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濟大學博士生導師、上海市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工作核心專家陳小鴻指出,慢行交通的發展應納入到各個層級的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當中。慢行交通不僅僅是交通的功能,更能促使從健身休閒到交通本身,再到外賣運送三種功能平行存在。
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卞碩尉基於蘇州河兩岸濱河貫通和南京路步行街兩個項目介紹了邁向以人爲本的高品質城市空間的方法。
卞碩尉舉例,爲解決蘇州河兩岸的未開放斷點,上海市開放佔用濱河道路空間的小區、單位,將小區綠地變成了蘇州河濱河公園,實現功能轉變,打造高品質濱河的公共空間。在對南京路步行街的改造中,兼顧文化形態、消費形態、空間形態和商業業態,翻新老字號品牌、打造可供行人停留的“街道口袋”、整治建築地面,形成有活力的街道界面空間。
“在上海的中心城區,慢行空間的建設,就是路權和空間權再分配。讓慢行路權和慢行實際需求匹配起來,達到安全、舒適、充足等權利上的保證。同時需要充足、開放、貫通的公共空間網絡來承擔市民日常的戶外活動和戶外的交流。”卞碩尉說。
今年1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關於開展人行道淨化和自行車專用道建設工作的意見提出,開展人行道淨化專項行動,推動自行車專用道建設,切實改善綠色出行環境,使人民羣衆走得通暢、走得安全、走得舒適。
北京工業大學城市建設學部副教授熊文認爲,人行道路面問題是最小但又最大的民生問題,是最小但又最難的治理問題。
“許多路面年久失修、路磚與井蓋沉降導致路面不平坦,給行人出行帶來了安全隱患。”熊文指出,人行道寬度問題是城市人行道淨化的核心問題。此外,設施佔道、路面不連續等問題也是人行道淨化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深圳市城市交通規劃設計研究中心總規劃師田鋒介紹了深圳市福田中心區慢行交通規劃與實踐。
田鋒建議,減少機動車道、壓縮機動車道寬度、削減路內停車位,拓展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空間;實現步行和自行車零高差,實現無障礙通行,增強騎行與步行的舒適度;結合不同人羣的活動特徵,提供安全、連續、方便、舒適的出行空間;打開封閉的綠化空間,完善道路紅線與照明設施。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交通規劃所副所長蓋春英以京藏高速輔路上的自行車道爲例,介紹利用高速公路廊道打造自行車快速路的新模式。
蓋春英提出,因高漲的健康渴望與健身需求、旺盛的通勤需求與自行車出行的時間優勢,導致京藏高速公路的騎行人數持續上升。強需求讓京藏高速公路騎行的不便之處愈發凸顯,精細度不夠,管理不足,傳統車本位的空間分配機制不適應騎行需求,亟待調整轉型。整個京藏高速輔路沿線騎行空間是非常充分的,因地制宜,因勢利導,自行車有望成爲防疫通勤健身緩解交通困境之蹊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