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NGO新模式 爲沙塵暴找藥方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調查中心教授蕭今認爲,阿拉善SEE生態協會,不但爲改善阿拉善投入心力,更凝聚當地民衆自發參與環境改造,打造出一條有別於以往的模式,透過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政府與居民的合作,社區力量逐漸在沙漠中萌生。
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於2004年成立,成員多爲兩岸企業家,致力改善內蒙阿拉善沙塵暴環境問題。只不過,在衆多名聲顯赫的企業家中,悄悄出現一位學者身影,她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教授蕭今,也是協會成員雲南紅酒業總裁武克鋼之妻。2006年,她開始參與阿拉善SEE協會活動,走訪內蒙阿拉善。4年來,她以旁觀者的角色觀察協會發展,更指出阿拉善正創造出一種新的文化與NGO模式。
談起自己參與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的歷程,蕭今笑稱,當初只是想到沙漠去看一看,恰巧遇上有這樣的機會,就加入參與赴當地考察的行列當中,並持續至今。在蕭今眼中,她認爲阿拉善正不斷成長。2006年初,成立兩年的阿拉善SEE協會爲了確認兩年來的資金挹注是否顯見成效,這羣企業家親自組團來到阿拉善展開六天的勘查,走訪農耕區、項目點,並逐一拜訪牧民、村幹部、氣象專業人員。蕭今說道,阿拉善SEE的企業家不像一般慈善組織,挹注資金後就不加聞問,以集體爲模式的考察,容納了多元的觀點與意見。
「經過這些年,回頭再看這些歷程,就可以發現阿拉善投入的心力正醞釀出一種新的文化與制度。牧民、基層幹部,SEE協會專家等不同羣體,都在同一件事情上交換不同的意見與知識。而透過社會多羣體互動,大家在阿拉善過度放牧、過度開墾的意見上達成了共識。」蕭今說。
透過阿拉善SEE,當地正發展出充滿社區力的治理模式。蕭今用「新農村基層模式」一詞說明內蒙阿拉善發展。她回憶,當時阿拉善SEE秘書長鄧儀曾指出,要協助阿拉善恢復生態,協會不應該介入,而必須由當地居民討論、溝通做出決策。
蕭今分析,當時當地政府對於阿拉善日益惡化的沙塵暴束手無策,也找不出病竈。透過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的協助,派出兩組調查人馬,從人文與科學兩方着手調查,最終得出結論,而兩份調查報告也讓當地人開始反思過度生產、放牧的後果。阿拉善SEE引進專業知識,讓當地重新認識問題。因此,牧羊減產、保護梭梭林成爲阿拉善居民維護家園的集體目標,村民更主動達成「減少羊只」的共識,羊只數量更從原本6000多隻,降低到現在的1500只,原來100畝草場放養5只羊的數字,也降低到120畝草場只放養1只羊。
蕭今認爲,「阿拉善是我們美麗家園」的觀念,讓民衆提升自己土地的認同感。過去,大陸政府「扶貧」計劃只侷限於一兩項,但是在阿拉善生態協會的協助下,擴大範圍,爲此提升當地民衆的意識。這和過往的模式產生區別,社區力量慢慢萌生,打破了大陸NGO多由政府由上而下的方式,而當地民衆甚至組成「項目管理委員會」。
此外,民衆不僅在環境維護上凝聚共識,甚至發展出類似小額貸款的「村寨基金」。她指出,過去爲了解決農村問題,政府多以資金挹注方式協助當地,不過多是發放單次扶貧款,成效有限。
蕭今解釋,村寨基金由村民提供部分款項、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挹注部分資金,以及政府提供的扶貧款作爲三大資金來源。由三組人共同運用同一筆基金,每回由其中一組人貸得款項,並由另外兩組人負責監督。
村寨基金小額貸款解難題
蕭今指出,由於村寨基金有自己的血汗錢,因此無論自己是借貸者或是監督者,對於資金運用都不敢輕忽。舉凡當地民衆的子女教育、購買肥料等用途,村寨基金都能派上用場。幾年下來,還款不僅毫無滯納,本金甚至有所成長。她認爲此種模式,不僅使得農村資金運用更靈活,更重要的是提升當地農民意識,掌握現代化金融管理知識。
阿拉善SEE挖掘出淺藏在內蒙阿拉善中的社會能量,只是蕭今認爲,現今大陸NGO民間組織還有許多挑戰需要克服,她引用王維嘉說法,說道:「現階段的大陸NGO還像個Baby」。如今,政府讓渡空間、阿拉善SEE企業家從旁協助、當地民衆自發參與行動,三方已共同締造大陸NGO的新運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