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專校院勞作教育遭批「假學習真剝削」 教部規範:非課程不可強制

大學設有勞作教育,教育團體認爲學生繳錢讀書不是來當打掃工,應予廢除。示意圖,非當事人。聯合報系資料照

不少大專校院多設有勞作教育,多要求學生清掃校內環境,教育團體批評,此舉形同將外包的清潔工作轉嫁給學生,以愛校之名行省成本之實。教育部近日發佈函釋,若服務學習、勞作教育若非課程,僅是屬於學校活動,則不應強制學生參加或列爲畢業門檻。

大專校院設有服務學習或勞作教育,但多要求學生掃落葉、清理教室等勞作,導致學生不滿倡議廢除。私校工會曾批評,學校以愛校或培養品格名義強迫學生勞動,形同以不當手法剝削勞力,對品德沒幫助反而做了最壞示範。若真要培養服務精神,應以選修課讓學生出於志願,而非以零學分、畢業門檻強制勞作,讓學生覺得遭壓榨,「學生繳學費是來讀書,怎麼會是做打掃工。」

東海大學先前已設有勞作教育暨社會實踐處,但校方兩年前已開始轉型,列爲通識課必修一學分,並導入SDGs。

教育部近日公告相關函釋,勞作教育和服務學習若「非課程」而是學校活動,則不應強制學生參加或設定爲畢業門檻。而服務學習仍屬課程性質,須有合理的學分、授課時數、鐘點費規劃;勞作教育原則以授課滿18小時一學分,且需要教師「實際在場授課」,授課時間和其他正規課程相同。

輔仁大學服務學習中心主任卓妙如表示,教育部發函如同是提醒學校,教師針對服務學習、勞作教育需經過合理的課程設計,如和學生科系結合,讓學生在校內、外場域施展所學,將知識結合服務並實踐於社會中,對學生而言也纔會有成就感和影響力。

卓妙如指出,過去的狀況是,學生難以從服務學習或勞作教育中獲得營養和成長,學生以爲自己就是勞動人力,又被剝奪想做的事,則當然引起反彈也沒有落實的動機。建議服務學習等課程應重新定位,未來學校都應有專業的課程學習目標甚至評量,學校也應藉此開設教師觀摩、培訓等座談。

臺大則表示,目前僅設有零學分服務學習課程,但列入畢業門檻。日前學務處與教務處已進行討論,預計將做調整,現正研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