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性退休,往前往後如何“彈”
彈性退休怎麼“彈”?往前往後如何“彈”?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於2025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當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三部門發佈《實施彈性退休制度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就彈性退休的辦理程序、基本養老金領取等方面作出明確規定。
如何選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職工可自願選擇彈性提前退休或彈性延遲退休。實施彈性退休,是我國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有利於適應勞動者多樣化需求,滿足不同的工作生活安排需要。
彈性退休制度的實施,讓退休年齡從過去的剛性節點變成了一個彈性區間。勞動者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區間裡的年齡退休。但是基準點就是“法定退休年齡”。
按照國家相關規定,過去男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爲60週歲,女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爲50週歲和55週歲。
《決定》提出,從2025年1月1日起,男職工和原法定退休年齡55週歲的女職工,每4個月延遲1個月,分別逐步延遲至63週歲和58週歲;原法定退休年齡50週歲的女職工,每2個月延遲1個月,逐步延遲至55週歲。
辦法提出,職工達到國家規定的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最低繳費年限,可以自願選擇彈性提前退休,提前時間距法定退休年齡最長不超過3年,且退休年齡不得低於女職工50週歲、55週歲及男職工60週歲的原法定退休年齡。值得注意的是,辦法於2025年起施行。
專家表示,過去的法定退休年齡是一個剛性的節點,大家到點了就必須退。而改革後的法定退休年齡是一個基準點,職工實際可退休的年齡拓展成爲一個彈性區間,在這個範圍內可以根據自身和所在單位情況自由選擇。
如何彈
法定退休年齡發生變化之後,彈性退休是如何體現的呢?按照規定,職工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所在單位與職工協商一致的,可以彈性延遲退休,延遲時間距法定退休年齡最長不超過3年。
“比如1972年9月出生的男職工,改革後的法定退休年齡爲62週歲。如果他想彈性提前退休,在滿足最低繳費年限的前提下,可以在60歲至62歲之間選擇退休。如果單位和他協商一致再多幹幾年,還可以在62歲至65歲之間彈性延遲退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相關司局負責人介紹。
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張熠表示,這段時間裡,相對返聘等非正式的僱傭,職工仍然享有比較全面的勞動權益保護。
除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外,決定將職工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最低繳費年限,從2030年起由15年逐步提高至20年。
辦法規定,彈性提前退休的職工,應達到所選擇退休時間對應年份最低繳費年限;彈性延遲退休的職工,應達到本人法定退休年齡對應年份最低繳費年限。
假如一位男職工是在2031年達到改革後的法定退休年齡,2031年國家規定的職工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最低繳費年限已經提高到了16年。這位職工如果選擇彈性退休,要求的最低繳費年限怎麼算?
專家表示,如果這位職工想2029年彈性提前退休,則需滿足2029年對應的最低繳費年限15年;如果彈性延遲退休,延後到2034年退休,不需要滿足2034年對應的最低繳費年限17.5年,而是滿足2031年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的最低繳費年限16年即可。
那麼,往前彈或往後彈怎麼申請?辦法明確,職工自願選擇彈性提前退休的,至少在本人選擇的退休時間前3個月以書面形式告知所在單位。所在單位與職工協商一致彈性延遲退休的,應提前1個月,以書面形式明確延遲退休時間等事項。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辦法,彈性延遲退休期間,所在單位與職工協商一致,可以終止彈性延遲退休,按規定辦理退休手續。
公務員、國有企事業單位領導人員及其他管理人員,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應當及時辦理退休手續。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彈性退休的,應當按照幹部人事管理權限和規定程序報批同意。
如何保障
彈性退休制度實行後,職工的個人權益如何保障?社保經辦服務又做了哪些優化?
辦法規定,彈性延遲退休期間,單位與職工勞動關係或人事關係延續,應按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
所在單位應不晚於職工選擇的退休時間當月,按規定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提出領取基本養老金申請,如實提供退休時間申請書等材料。
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應及時對領取基本養老金的申請進行審覈,職工從審覈通過的退休時間次月開始領取。各級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應主動爲臨近退休年齡的參保人員提供關於辦理退休手續的預先指導或提前受理等服務。
專家介紹,我國養老金包括單位繳費的社會統籌部分和個人繳費的個人賬戶部分。社會統籌這部分和社會平均工資、本人繳費工資基數、繳費年限掛鉤。晚退休一年,社會平均工資更高;繳費年限更長,養老金待遇更高;繳費越實,繳費基數越高,待遇越高。
彈性退休賦予更大的選擇權,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工作意願、企業需求、身體條件、家庭情況選擇退休時點。
據相關經辦人員介紹,對於臨近退休人員,特別是2025年一季度申請退休的人員,彈性提前退休的申請時間已不足3個月,也將特事特辦,急事特辦。
北京商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