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被“雞娃”廢掉的孩子,已經決定不結婚、不生子了……
最近,過度“雞娃”這一話題引發熱烈討論,父母過度關注孩子學業成績和未來成就,給孩子帶來巨大壓力,那句“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更是成爲了激勵自家孩子的口頭禪。但無止盡的雞娃真的是成功的捷徑嗎?今天,我們就來關注一位被過度“雞娃”的高中生馬術同學,看看他如今的生活究竟變得怎麼樣了呢?
文 |小樹媽媽
From 小樹媽媽
微信號:tree2050
之前跟朋友聊天,能感受很多家庭在雞娃尺度上常徘徊不定,後臺也經常有姐妹在問:雞娃,要雞到什麼程度,纔是恰到好處的?
雞娃,怕給孩子太大壓力了;不雞,又怕娃以後真學不出來後悔半生。
最近看了一個學霸的訪談,讓我對“雞娃”這事有了新的看法,今天跟大家嘮嘮。
故事裡的主人公叫馬術,上高中時險些被雞廢,幸好父母及時調整教育方式,才讓他逃過一劫。
他的經歷,其實很有代表性,也藏着“雞娃尺度”這個問題的答案。
01.
父母的弦繃得太緊
容易把孩子壓垮
小馬從小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裡,他也是同輩中唯一的男孩。
所以在父母眼中,他被寄予厚望,覺得他就應該考上清北,出人頭地。
媽媽常說的一句話是“我含辛茹苦養你這麼大,如果考不上清北,養你有什麼用?”從這句話我們推測,小馬的童年並不好過。
父母要求小馬“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這對於十幾歲的孩子來說確實殘忍。
小馬形容自己就像一隻被抽着跑的陀螺,每分每秒都被督着學,絲毫不敢放鬆。
說起自己的媽媽,他說不是一般的卷,自打初中起,每天都找班主任瞭解他情況。
表現好,一天相安無事,如果不好,就要挨頓毒打,有時連衣服都被扯破了。
而爸爸也是個狠人,有次看他學網課時玩手機,不聽解釋,直接過去就捶他。
小馬代表了很多孩子的現狀,始終被父母強大的壓力在逼着學。
其實不少家庭都認爲只要逼一逼成績就能上去,壓一壓他自己就會出油,但真不是。
心理學裡有一個“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講的是壓力和表現的關係,這是一條倒U型曲線。
當焦慮上升到一定水平時,孩子的表現就會達到頂峰,這時容易超常發揮,也特別容易出成績。
但隨着壓力超過這個“峰值”,孩子的成績就會不升反降,而且要是娃不耐雞,巨大的心理壓力還會把他壓垮。
有人說,現在的孩子抗壓力差,我覺得倒不是,他們和我們小時候不能比,現在的升學壓力和課業負擔要大很多。
其實,孩子白天在學校已經很卷很累了,回到家再感受不到父母的關心和溫情,耳邊聽到的都是“分數”“名次”“刷題”,他會更痛苦和壓抑。
與其讓過度期待把孩子一步步壓垮,不如我們調整好心態,給孩子適當鬆鬆綁、減減壓,幫他在心理上做好回彈。
02.
一個家庭的重要使命
是幫孩子自由成長
我們說,高壓教育之下必有創傷,孩子要麼對抗反擊,要麼封閉、自我傷害。
小馬屬於後者,有段時間身體出現了明顯的症狀。
比如他寫作業時身體突然一緊,瞬間感到有股電流從喉嚨流到下肢,整個人就僵在那裡動彈不了。
有時覺得很累,但躺牀上又睡不着,就盯着個地方發呆,一盯就好幾個小時。
還經常把自己頭蒙被子裡,因爲怕冷,會抖得很厲害。
小馬的這種軀體症狀並非個例,有很多長期處於高壓之下的孩子,也會出現這種情況。
而且小馬心理上也很壓抑,盼着早點離開這個家,他覺得像當小工、端盤子這類工作哪怕不夠體面、經濟也不富足,但精神至少是自由的。
說到這兒,他情緒很激動,說自己很排斥親密關係,這輩子都不會結婚了。
小馬原本是個聰明靈氣有天賦的孩子,看到他被雞廢了而且親密關係也出現了問題,我就在想,父母逼孩子成才本是好意,但結果往往很糟。
可能很多父母都看過這樣一組數據:平均每五六個孩子裡,就有一個有抑鬱症傾向的。
和朋友聊起來也發現,肉眼可見各大醫院的精神科、消化科門診擠滿了孩子。兒童醫院竟還有個“拒絕上學”的門診,500元特需供不應求。
其實不光在北京,全國很多地方兒童精神科都一號難求。而且開學一個月,兒童病房進入住院高峰,很難住進去。
把孩子逼到山窮水盡,對家庭來說是一種災難,也許好好的一個家就散了。
最近,我讀了一篇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兒童精神科醫生林紅的文章,裡面寫道:
養育孩子,成績、名次固然重要,但絕不是非要把孩子雞進“清北”纔算成功。
一個家庭重要的使命,是發現孩子的潛力和長處,幫他自由成長。
每個孩子的成長路徑是不同的,人生不是軌道,而是曠野,而未來無數種可能中,適合的纔是最好的。
作爲父母,我們要因材施教,適時調整,給孩子提供足夠的陽光、水和土壤,在適合的賽道里栽培他。
有時候換一條路,孩子可能走得更輕鬆,也更容易出成就。
03.
當孩子感到被愛時
纔有變好的底氣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曾說:
我希望大家先把自己打造成合格的父母,儘管我自己也不合格,至少我們應該付出努力。”
這點我很贊同,你我都是平凡的父母,教育過程中難免會犯錯。
過去說急眼時,媽媽嘴上會說“你要不學就滾出這個家”,但當小馬真得了抑鬱症,父母最關心的還是他的健康。
小馬回憶,確診回來的路上,爸爸邊開車邊哭,而媽媽說只要他健康,其它什麼也不重要。
他的父母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不光去掉了“清北”的虛名和執念,還做了三個改變:多關心,重陪伴,表共情。
爸媽每天都接送他上下學,回家先問他累不累餓不餓,給他做可口的飯菜。
即便偶爾考砸了,父母也不再呵斥他。
小馬慢慢感到,爸爸媽媽是愛我這個人,無論成績好壞,他們都愛我。
他也終於理解過去父母雞他不是虛榮心作祟,而是他們自己就是靠高考改變了命運,想着他也能走這條捷徑。
其實,想要養出溫暖快樂、身心健康的孩子,父母一定要無條件接納孩子,讓他相信:有人愛我,我有價值。
我們在日常的點滴中,也要挖掘孩子的閃光點,給他價值感,當孩子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義時,內心也會充滿幹勁兒。
小馬就是個例子,充足的價值感讓他把自驅力發揮到極致,考入了一所知名的金融學校學商科,用他自己的話來講“感到前途一片光明”。
孩子的改變需要力量,而溫柔會給孩子向上生長的養料,在心理學裡有個“南風效應”:
北風狂吹讓行人把外套裹得更緊,南風用風和日麗讓行人脫下外套。結果,南風贏了。教育也是如此,感人心者莫乎於情。
一旦孩子感受到自己無條件被父母愛着、信任着,纔會獲得讓自己變好的勇氣,朝着好的方向改變。
回想起初當父母那會,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孩子人格健全、健康快樂。
可不知什麼時候起,就慢慢偏離了初心,對孩子有了更多的要求。
希望我們能踏實迴歸到養育孩子的初心,不焦慮、不內卷、不內耗,讓孩子輕鬆上陣,他自然會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本文系授權發佈,by 小樹媽媽,From 小樹媽媽,微信號:tree2050。本文轉載自公衆號 成長樹,最受爸媽歡迎的育兒類公衆號,這裡有一羣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寶爸寶媽,你所關心的育兒問題,這裡都有答案。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常青藤家長會誠意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