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逐夢濟南起步區的清北生,現在怎麼樣了

又是一年人間四月,又是一度春招時節。

去年4月,起步區正式啓動“名校優選”計劃,一批來自清華北大的“天之驕子”自此與這座黃河新城結緣。

一年時間過去,當初那批選擇逐夢起步區的清北生,現在怎麼樣了?筆者見到了他們中的一些人,從他們的口中,窺見菁才“落子”黃河北後成長曲線的上揚弧度。

身份的轉變

見到匆匆趕來的姜海順,是在剛過午休的午後,他的手裡還拎着半瓶沒喝完的咖啡。重點負責人工智能與智能網聯產業招引的他,大多時候都無福享有這短暫的小憩時光。

“高質量招商引資是新區建設的重中之重,所以我們的擔子自然重些。”姜海順說得雲淡風輕。雖說是初入職場就被委以重任,但顯然他已經適應了這樣的工作節奏。

從清華大學高材生到項目招引對接人,除了接受身份的變化,還要面臨更爲綜合化考驗。專業化的機械工程知識只是基礎,政策、市場、投資等鮮少涉及的知識領域亟待開拓,昔日泡在圖書館中潛心鑽研的“學術苦行僧”,如今需要和各方負責人主動對接。

所幸這樣的轉變,姜海順完成得還算出色。一年時間裡,微信列表人數從不到200人擴列到超過2000人,從一開始和人交集時都會輕微“社恐”,到現在接待洽談各個環節都能應對得相對自如,關於招商引資的認知架構,也在系統化地搭建。在他看來,這樣的成長有賴於起步區科學的導師制培養計劃。

“考慮到大家剛參加工作都是白紙一張,區裡給我們每人安排了三個‘師父’。部門主任會手把手帶我們熟悉具體業務,分管副部長會在溝通技巧、行事作風上提點我們,部長出席參與一些重要活動,也會有心帶着年輕幹部去見世面,所以我們這批來起步區的同學職業新手期過渡都很順利。”

成長的速率

無獨有偶,姜海順的校友劉偉東同樣在起步區經歷了“暴風”成長。

由於碩士專業爲金融相關,加之清華大學的“名校光環”,劉偉東的同學在畢業後大多進入了一線城市的金融機構,這讓劉偉東奔赴起步區的抉擇看起來似乎有些“另類”。然而劉偉東卻將其視爲自己深思熟慮的結果。

“個人情感來說,我本科就在濟南讀了四年書,對這座城市很有感情。但最終讓我做出選擇的決定因素還是對起步區未來前景的信心,‘北起’的方針說了很多年,起步區的成立就是最佳歷史機遇。”

劉偉東的想法帶着憧憬和些許理想主義色彩,因此當他真正踏上這片土地,開始着手城中村改造這項棘手工作時,複雜的現實還是給到他不小的壓力。

“起步區就像一個初始階段的創業者,許多工作我們不光沒有參考的先例,還要不斷和周圍人溝通在磨合中把事辦漂亮,面對沒接觸的東西還要每時每刻做好學習的準備,很多事情的難度都超出了我的預期。”

在劉偉東入職7月,恰逢國務院頒佈城中村改建新政,需要財政金融部在最短時間內疏通相關政策,確保14個項目的款項順利落地。無法按圖索驥的未知,對接溝通遭逢的不解,通宵準備的材料被一遍遍推翻修改,全然陌生的領域要一點點探索……用劉偉東自己的話說,在起步區期間成長折線圖的斜率,要高於過去學生時代的所有階段。

今年春節前夕,經專業審計單位評估,涉及92個村14項合同的政策細則被全線疏通,全國首筆城中村改造專項借款落地起步區,劉偉東也在其中看見了自己與新城一起成長的同頻共振。

“起步區對我來說也是個人職業生涯的起步。幾年後如果我能指着一片新蓋的樓說,當年我參與了這邊的城中村改造,我會非常爲此自豪。”

相同的目標

“我覺得起步區好就好在大家都是幹實事的人,工作也都是從實際需要的角度落地。前輩能給你指出解決問題的明路,專業的意見也能被聽取採納,領導同事之間都比較團結一致,所有人都向着一個目標去。”

去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計算機技術專業的李上言,在起步區數字城市部負責數字孿生技術性業務,忙碌且充實的項目,讓他感受到了當下工作與人生理想的無限貼合。

“我畢業時就有從事智慧城市相關工作的意向,現在的職業對我來說是獲得感和成就感兼得了。信息化領域本來就自帶業務革新的屬性,我們現在做的事更像是在打地基,很多成績雖然不寫在明面,但假以時日再回頭看,就會有‘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實感。”

一年前,李上言通過起步區“名校優選”計劃認識了起步區,並最終選擇來到這片土地。談起對日後這一計劃再進母校的期許,李上言的言辭中不自覺地多了幾分懇切。

“我肯定是希望越來越多的學弟學妹能到這邊來和我們共事,一是我們現在的工作正是需要專業人才的時候,起步區在待遇保障上從來沒有也不會虧待我們。二是按照現在全區的規劃和我所感受到的工作氛圍來說,這裡的發展潛力確實是不可限量的,我們一起再埋頭苦幹上幾年,一定能創造出讓自己引以爲傲的光明前景和璀璨未來。”(來源:黃河觀瀾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