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扯西讀/康熙來亂與「九王奪嫡」始末(上)

劉松仁在《步步驚心》裡演出作風強悍的康熙皇帝。(圖/取自網路)

作者馬賽克

世人皆曰康熙好。他被譽爲千古一帝」(上千年纔出一個的好皇帝),在中國曆代皇帝中排名是很高的(就算不在前三名。也在前五名)。康乾盛世,帶給人民一百多年現世安穩的日子。在國事上,康熙幾乎無愧於天地。但在家事上,他卻有愧祖宗

不必讀歷史,就是看連續劇的人都知道,康熙晚年的「接班人之爭」,是有清一代最激烈的。因此有所謂「九王奪嫡」之說(意即有九個王子出來爭奪未來王位)。

在康熙去見天父之時,滿20歲的皇子共有20人。一般史書所指的「九王」,是指有「摻和」進來的九個人。這「九王」分別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礻我(這個字打不出來)、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

但事實上爭大位的沒有那麼多,因爲有些是結成一黨,擁戴共主的(例如以胤禩爲首的八爺黨)。而本來不想爭這個位子書呆子三阿哥胤祉,一直到很晚才摻和進來。

這場儲位之爭之所以鬥爭如此激烈,皆因康熙重複作了一個關係重大決定:二度太子

康熙當初在二阿哥胤礽一歲時就把他立爲太子,部分原因是胤礽之母皇后赫舍里氏難產而死,康熙對她情深意重,爲了感念她,所以立她的兒子爲太子,另一個原因,當時正值吳三桂爲首的「三藩之亂」,康熙早早敲定接班人,有穩定軍心的用意(萬一自己有不測,也不致於失了領導中心)。

康熙這個決定是個創舉。因爲滿清家法原本沒有「立太子」這一套。努爾哈赤開創了「八王議政模式共商軍國大事,而「接班人」的選定,也是在領導人掛了之後,由「議政大臣」共同推舉的。至於康熙自己,他的老爸順治生前也沒有冊立太子,而是在24歲因天花早逝之際,以遺詔方式讓7歲的兒子玄燁(康熙)接棒

「立太子」是漢人儒家文化產物,原本也沒有什麼不妥。但康熙這位「聖君」自己所立的太子,卻出了問題

皇太子胤礽之所以會出問題,原因有好多個,最重要的一點,是他當皇帝的素質不夠好,看在「聖君」老爸的眼裡,自然是問題一蘿筐

其二,是太子,自然有一大堆人想巴結,其中勢力最大的,是權臣索額圖(他是皇后赫舍里氏的叔叔、胤礽的外叔公)。但康熙不喜歡太子(及諸王子)結黨,怕他日後會被權臣操控(甚至篡位),索額圖更因此被康熙削職,倒臺下獄。

有擁太子的集團,自然就有反太子的集團。一些覺得「他那能甲我比」的王子,不甘俯首在胤礽之下,遂結合成反太子勢力,矢志拉他下臺。其中表現最積極和露骨的,是大阿哥胤褆。

康熙重視仁孝但胤礽當太子太久神經變得大條,見老爸生病幼弟夭折,連裝都不懂得裝出哀慼之情,犯了老爸的大忌。而且,老爸太長命,自己當了幾十年的太子仍遲遲接班無期,焦慮之下,他作出大膽冒進的行動。以上種種,都是把胤礽一步一步推向毀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