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智/康熙不來了,兩岸更慘了

▲《康熙來了》最終集記者會。(圖/翻攝自YouTube)文/王尚智

「康熙來了」播出進入最後倒數幾集。這個節目沒了,對於整個臺灣今後直接間接的影響損失,將會比想像還大!

蔡康永請辭節目,是他個人的生涯決定,醞釀至今也並非一朝一夕。但對於熟悉兩岸娛樂文化市場的人而言,沒有了「康熙」,意味着臺灣娛樂圈通往大陸華人市場這扇唯一的「任意門」,年底前也將因此失落且關閉。

中國大陸這些年,影視娛樂乃至文化消費的成長噴涌,成爲「大資本、大市場」的產業循環。相形之下,臺灣的綜藝影視在經濟產值上,終究只能逐漸成爲「小菜一碟」。

「康熙來了」製作成本上雖也是小菜,但卻鮮辣味美!由於恰好應運了兩岸新世代的崛起與經濟成長的動線,一路陪同成長了12年;小S俐落直率與蔡康永的深沈豐富,性格互補而相互撞擊出難以模仿的「雅俗共賞」的火花。中國大陸無論官員或教授,即使嚴肅的產官學界對於「康熙」也幾乎無人不曉!

綜藝娛樂,雖然僅見於大衆普羅的日常生活文化,如今到了媒體網路時代彙集出的影響力,就不只是一堆藝人笑一笑、鬧一鬧而已。「康熙來了」建立了兩岸年輕觀衆長期「認同與情感」的交集地帶,以人性趣味消融了不少現實差異價值分歧。這一直是這個節目最關鍵的「兩岸貢獻」!▼《康熙來了》成爲絕響。(圖/翻攝自蔡康永臉書

蔡康永與小S的風格鮮明,節目已經成爲兩岸跨世代族羣的收視品牌與生活習慣,獨享着影視圈動輒觀瞻寶座。除了是測量臺灣娛樂市場價值的「唯一指標」,多年也幫助許多臺灣的本地藝人「輸出中國」!這些藝人或許有些人略顯空泛無知,但卻被視爲另類的單純有趣,主要還是因爲康熙兩人的機智妙趣,爲他們「鍍上一層」大衆熟悉的光芒

前幾年「康熙來了」嘗試將節目發展立體化,藉由巡迴中國大陸各城市的「康熙盛典」,導入了脫口秀及演唱會拼盤的商演模式,一度帶來令人驚喜的全新創意與效益。只可惜中國市場利益競爭劇烈,一旦樹大招風難免招嫉,之後傳出封殺臺灣藝人的影響力,沒有了批文許可,這兩年節目還是隻能「退回臺灣」。

而隨着臺灣本身大環境景氣退潮,本地媒體產業發展也進入低迷單薄,「康熙」本身的節目瓶頸與人才流失,對照着更多「中國製作」的影視節目,反而「回銷臺灣」獲得高收視率!向來對於兩岸市場和趨勢人心,在第一線深具觀察洞悉的蔡康永,無論是危機或者機會,自然不會繼續僅在臺灣侷促着坐井觀天、欺瞞自己。

▼早期的康熙邀請的專訪人物從娛樂圈至政治圈皆有,內容多元。(圖/翻攝自YouTube)

影視娛樂雖然是「強勢文化載體」,缺憾卻是:無法長期保鮮。臺灣2300萬人口終究也不會有能夠雄霸華人娛樂領域的資本規模與市場地位。「康熙來了」既然無法在12年的今後繼續確認自保,何不在口碑價值仍有燦爛光輝之際,成爲「無法替代傳奇」?

於是,真正損失最大的臺灣本身,從此平白失去一個絕無僅有、也不會再有的「傳遞臺灣社會多元價值」的任意門!包括那些基於「康熙來了」的兩岸收視觀衆,經由節目本身而在兩岸族羣與世代間所產生的一種相互的「凝視與對話」。

這正是娛樂文化本身,最珍貴的部分!藉由人性笑淚共容的多元傳遞,日夜涓滴去形成某些分享與瞭解,滋潤化解那些意識形態分歧所造成的粗糙摩擦。不再有「康熙」的今後,少了由衷讓人發笑的小S與讓人思考的蔡康永,單單兩岸網路鄉民沒事也漫天開戰,就該有得瞧了!

●作者王尚智,作家、媒體觀察家。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