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傅高義:美國著名的“中國先生”走了

高義。圖片由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對外溝通專員James Evans提供

驚聞傅高義(Ezra F. Vogel)教授去世的噩耗心裡不願相信,這位哈佛大學裡的“中國先生”、美國學界唯一的“中國通”加“日本通”真就這樣走了。坐在電腦前,點開以往的採訪實錄,恍如昨日一樣看到,一位駝背、體瘦的老人,彎腰開門納客,一臉的慈祥微笑,全身的謙和低調。

2020年12月20日,天寒地凍。美國東北部入冬以來最大的一場降雪尚未消融全美當日新增近22萬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嚴峻的疫情形勢仍在持續。月光下,白雪覆蓋的大地靜悄悄的。內心裡,我爲因術後併發症而駕鶴西去的老教授默默送行。

認識傅高義教授,源於5年前報社佈置的一個任務。彼時,他十年磨一劍完成的《鄧小平時代》被視爲向西方客觀介紹改革開放以來當代中國的重要著作人民日報做過多次報道。春節前,文藝部足音欄目年終回顧版爲此約寫一篇人物近況

於是,2015年1月一個飄雨的週末,我驅車從紐約趕赴他位於哈佛大學的家中採訪。老教授深諳中國世道人情,他泡茶待客平易近人,機敏幽默。談起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老人目光閃亮,臉上漾起孩子般的笑容。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最長一次對他的專訪,1小時40分鐘的時間裡,他談中國的改革開放、談中美關係、談寫《鄧小平時代》一書的動因和寫作過程,談中日留學生、談他的求學經歷和當下研究......他積累豐厚,見解深刻,治學勤勉,70歲退休後,依然筆耕不輟,每天工作8到10個小時。望着他頭向一側肩膀傾斜、頸椎似有問題的模樣,我不禁對他的健康狀況感到一絲擔憂。時年85歲的他卻樂觀地說,自己40歲開始慢跑運動,67歲改騎自行車鍛鍊,除了關節炎外身體尚無大病

隨後幾年,我又針對南海仲裁問題、特朗普當選、中美貿易爭端和中美關係摩擦等問題陸續採訪過他。他樣貌變化不大,依然潛心研究著書立說,每年至少一次到中國和日本走訪交流,爲促進中美關係發展而頻頻發聲。

只是不曾想到,這位研究東亞事務半個世紀的老教授走得如此突然,以至於他的同行故交們也頗感意外和惋惜。兩天前,他的學生、美國智庫昆西負責任治國研究會東亞項目主任史文(Michael D. Swaine)還郵件給他。記者日前也曾發郵件預約採訪,但不同以往很快得到答覆的是,這次一直沒收到他的回覆,永遠也不會收到回覆了。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20日晚間發推特宣佈“前主任傅高義教授去世”,推文稱“他是我們中心真正的守護者,一位博學學者,一位很好的朋友。”

今年59歲的史文接受記者郵件採訪時追憶道:“自從在哈佛大學讀博士研究生以來,我與傅高義相識已有40年了。從那時起,他就是一個出色的導師榜樣,總是友善而親切,非常支持我的研究和活動。”史文至今記得1985年在東京國際會議期間與導師的一次談話。那時,對於他寫畢業論文花費太長時間,傅高義堅定而溫柔地敦促他儘快完成,這對他以後的治學態度產生深刻影響,“他是我的良師益友”。

在記者採訪過的研究中國問題的美國專家中,他是唯一一位面對鏡頭能用中文流暢表達觀點的“中國通”。幾十年的觀察思考和親身經歷,使他在中國積攢了廣泛的人脈,對中國產生深入而獨到的認識。

他主張美國應以更理性和平衡的方式思考中國,去世前仍心繫中美關係未來發展。12月1日,他參加香山論壇研討會,就推動中美關係發展發表看法;7月22日,他在美國《華盛頓郵報》上發表署名文章《美國的政策正在把我們的中國朋友推向反美民族主義》;4月,他與近百位美國前政府高官專家學者一同呼籲美國與中國開展合作,共同抗擊新冠疫情;去年7月,他與史文等人共同執筆在《華盛頓郵報》網站上刊登題爲“中國不是敵人”的公開信......“傅高義教授爲促進中美溝通與交流,增進兩國人民的相互瞭解做出了不懈努力。”21日舉行的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汪文斌稱傅高義“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我們將銘記他爲推動中美關係發展所做的貢獻”。

這也印證兒子史蒂文心中父親的形象――“一位孜孜不倦、一生都保持活躍的學者”。

(作者系人民日報駐聯合國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