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森新聞雲》掌握新媒體快速崛起 兩岸產學界驚豔
「身爲網路原生媒體的《ETtoday東森新聞雲》,在3年前就已走到新媒體的核心,運用社羣擴散力,快速達到每天平均1300萬流量,每天有超過400萬的不重複訪客!」《ETtoday東森新聞雲》董事長李傳偉向兩岸三地產業及學術界分享ETtoday發展的歷程,亮眼成績讓在場學者專家相當驚豔。
▲東森新聞雲董事長李傳偉12日在兩岸傳播論壇上分享《ETtoday東森新聞雲》3年來快速發展的歷程。(圖/記者徐文彬攝)
第一屆「兩岸傳播、電商與社會發展論壇」12日在廈門大學展開,首日登場的是新媒體論壇,以「行動、影音、社羣—兩岸三地新媒體發展現況」爲題,邀請臺灣東森新聞雲董事長李傳偉、上海交大媒體與設計學院新聞與傳播系主任薛可、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鄒振東、優酷土豆集團數據分析高級總監杜長嶸,分別從實務界、學術界分享新媒體發展的經驗與看法。
李傳偉指出,臺灣民衆上網的比例非常高,有調查指出「37%吃飯配手機,高居世界第一!」而網路使用行爲上,成長最高的是社羣,從2006年的3.35%,到2014年已大幅成長到64.31%,《ETtoday東森新聞雲》充分運用新媒體聚合、擴散的特性,成爲一個全方位的新媒體,25個分衆粉絲團發展成爲和總數超過400萬粉絲緊密互動的平臺,新聞雲、寵物雲、美女雲、大檸檬、遊戲雲…等,深耕不同喜好的讀者,擴散速度非常快,從多元的內容到增加服務、更進一步可以導入商業模式。
▲上海交大媒體與設計學院新聞與傳播系主任薛可。(圖/記者徐文彬攝)
薛可教授則以「新媒體的昨日、今日、明日」分析傳播的發展,她認爲,新媒體最大的改變,是網路社交的影響,從電子郵件到社羣運用,現在已到了沒有網路幾乎無法生活的情況,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造成思維變革,接下來則是「智慧+」的社會,可從智慧城市、智慧生活、人工智慧、智慧人類等不同面向加以分析。最後她也提出,新媒體未來的4大研究熱點:1. 新媒體背景下傳統媒體的發展與多種媒體的融合2. 大數據時代的小衆傳播和碎片化時代的精準傳播3. 新媒體盈利模式優化與新媒體市場的超細分競爭4. 新媒體人才將是新媒體+專業化的複合人才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鄒振東。(圖/記者徐文彬攝)
曾擔任廈門衛視臺臺長的鄒振東教授,提出的是「新媒體or優媒體」的不同思維,他說,媒體的新舊與優劣哪個更重要?更值得追問的應該是「什麼樣的媒體纔是現代與下一代的優媒體?」他表示,媒體應有滿足受衆需求的內容,以及超越受衆期待的技術;新的優媒體應該具有:更方便地攜帶和呈現視頻終端、更便捷地從海量訊息當中找到自己要的東西、更自然地成爲身體一部分..等3項特點。
▲優酷土豆集團數據分析高級總監杜長嶸。(圖/記者徐文彬攝)
至於優酷土豆數據分析杜長嶸總監則分享優酷土豆如何運用大數據,他指出,每天有1.3億人到訪優酷土豆,平均每天用戶看了7個視頻,而用戶行動佔比已經達到80%,但出乎原本預測的是,行動用戶反而多半看的是長視頻,進一步分析才發現用戶利用碎片化時間,把長視頻拆段來看,使用時間則主要是一大早和深夜時段,顯示行動用戶可能是利用起牀上廁所、搭車,或是睡覺前以手機分段看長視頻。
杜長嶸同時表示,他們會以流量的每分鐘變化,去分析觀衆喜歡看的內容究竟是什麼,希望創造出中國的《紙牌屋》,而在商業運用上,透過和淘寶合作交叉比對分析,可以發現喜歡看汽車相關視頻的用戶,也會在淘寶上購買汽車相關用品,進而可以更進一步做到精準行銷的廣告投放。
在學術界與產業界的分享經驗和看法之後,論壇也安排世新副校長陳清河、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教授祝建華、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閻立峰及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副院長馬成龍發表評論。其中陳清河教授指出,就像地下鐵「不是做鐵路地下化,而是應該一開始就要做地下鐵」,新媒體不是把傳統媒體的內容放到新媒體載具,而是要從新媒體的角度出發,一開始構想就應該要符合新媒體思維,做出的內容才能真正符合新媒體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