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0,今年最爆泰國片,戳痛東亞家庭

今年暑期檔,在一衆國際大片、國產現實主義電影的包圍下,泰國電影《姥姥的外孫》意外突出重圍。這部講述泰國華人家庭的新片,不僅感動了無數走進影院的影迷,上映5天就收穫5千萬元票房,而且在豆瓣有超過6萬人打分,評分穩定在9.0分。很多人對於泰國電影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校園青春片和恐怖驚悚片上。像《姥姥的外孫》這樣,完完全全聚焦泰國華人家庭親情的電影,我們之前很少見過。電影所展現的中式家庭的結構、衝突與情感與我們無限貼近,沒有任何隔膜,中國觀衆不會被地域和語言的差異影響,輕易就能從劇情與角色中,照見自己的境況。電影的情節很簡單:出身於泰國華人家庭的無業年輕人阿安(馬羣耀飾)看到堂妹因照顧病重的爺爺而繼承房產後,也對身患絕症的姥姥(烏薩·薩梅坎姆飾)動了心思,計劃復刻堂妹的“致富之路”獲取百萬泰銖遺產。然而,事業有成的大舅舅、不學無術的小舅舅,都是阿安爭當“全職孝孫”路上的阻礙,他只能不斷努力,提升自己在姥姥心中的權重。

姥姥一家。(圖/《姥姥的外孫》)

光看電影簡介,你會覺得這又是一個單純講述孝道親情,通過鋪墊大段配樂和堆疊大量人物戲劇性臺詞,無情擊打觀衆淚腺的電影。但走進影院之後,你會發現,《姥姥的外孫》所包含的議題遠比這寬廣得多:遺產繼承、空巢老人、臨終關懷、東亞女性在家庭中的付出與犧牲……導演通過樸實無華的敘事,汩汩流水般地將中式家庭的愛與痛,灌進我們心中。

金錢的算計與姥姥的一生

《姥姥的外孫》的主線,也是它最大的戲劇性衝突,來自親人之間在金錢上的圖謀算計。這點從它的英文名How to Make Millions Before Grandma Dies(《如何在姥姥去世前賺到數百萬》)也可以看出。片中的男性,幾乎都盯上了這位患上癌症的老年女性。得知堂妹因照顧病重的爺爺而繼承房產後,無所事事的阿安搬到姥姥家,照顧姥姥的飲食起居;大舅舅阿強希望把母親接到自己家,美其名曰想當母親的“全職兒子”。他倆的目的是一樣的,得到姥姥/母親的遺產。這是一場雙方之間心照不宣的“陽謀”。

“全職怪孫”阿安和姥姥。(圖/《姥姥的外孫》)

相比之下,小舅舅索伊沒有正經工作,欠下百萬泰銖外債,每當生活過不下去了,他就會回姥姥家要錢。姥姥雖然嘴上說不希望他經常來看自己,但是每次當他遇到困難,姥姥都還會幫他填上債務漏洞。對於遺產,小舅舅無需費心經營,性別、血緣上的天然優勢,就是他在兄弟姐妹中的底氣。相比之下,阿安的母親、姥姥的二女兒阿秀是唯一不圖母親什麼的。她中年喪夫、兒子輟學,在超市打工,既沒有卸下對母親的贍養義務,也沒有爲了遺產刻意討好母親。

阿秀和阿安。(圖/《姥姥的外孫》)

但如果僅僅展現後輩們對姥姥遺產的算計,那整個故事就會流於俗套。《姥姥的外孫》更難得的是,借這場家庭內部的金錢算計,展現劇中真正的主角——姥姥的一生。年輕時,姥姥也是某人的女兒。她被父母指婚給一個“爛人”,艱難度過不堪的青春;父母臨終前,她照顧得最多,但最後幾百萬泰銖的遺產全被哥哥繼承,她什麼都沒得到。後來,姥姥成爲某人的母親、奶奶、姥姥。大兒子小時候身體不好,喜歡吃牛肉的她開始戒掉牛肉,給兒子祈福;小兒子不成器,她總會心軟,幫他填補虧空、打發上門催債的人;意識到突然體貼的外孫其實也在盯着自己的遺產,她不動聲色,只是給外孫換上爲他新買的白襯衫,希望他能找一份好工作。

姥姥與外孫。(圖/《姥姥的外孫》)

面對病痛的折磨和對死亡的恐懼,姥姥會在深夜情緒崩潰,哭喊自己的父母,渴求他們帶她離開。父母的漠視,成了姥姥一生的傷口。等她自己成爲母親、姥姥,當她面對兒孫們金錢和情感上的索求,她會怎麼做?這種索求包裹在重重親情與孝道之中,是所有東亞人最熟悉,也最難以逃脫的。面對索求,如何分配家庭內部的金錢和情感,也是每一個非獨生子女家庭最難解的命題。

“兒子繼承遺產,女兒繼承癌症”

雖然電影以外孫阿安的視角深入這個華人家庭內部,但女性在家庭裡的付出和犧牲,是電影中一條動人的暗線。如果單純比較子女們所承擔的贍養責任,毫無疑問,阿秀是兄弟姐妹之中最應該享有優先繼承權的。上學時,她心疼母親賺取家用的辛勞,主動輟學,幫母親賣粥;成家之後,每個週末的家庭日,她到得最勤;得知母親患癌,她把超市的早班換成晚班,放棄白天的睡眠時間,送母親化療、鍛鍊身體;她會貼心地提醒母親扔掉冰箱裡的剩菜,換上新鮮的食物;也是她,幫助弟弟擋住哥哥的阻撓,最後得到母親的房產。但作爲嫁出去的女兒,母親似乎從來沒有把她列入遺產繼承人的名單。這一點甚至不用多加說明,已經是這類家庭裡,每一位成員的共識,是一種潛藏得很深,但足以把人拉進深淵的共識。

阿秀與姥姥。(圖/《姥姥的外孫》)

患癌後,外孫喋喋不休地問她,在她心中,到底誰纔是第一順位。她想了很久,對女兒說:“我不知道我心裡誰排第一,但我最想你陪在我身邊。”雖然遺產沒有女兒的份,但她還是希望臨終時女兒陪在身邊。這是一種讓人失語的,無可辯駁的慣性:希望女兒——或者只能指望女兒來贍養自己,但遺產沒有女兒的份。阿秀對此也表現得隱忍,她也接受了這種觀念的壓制,知道自己沒有爭搶遺產的權利,只能安慰自己“付出總比回報更讓人心安”。當母親關心她,讓她不要吃剩菜,因爲癌症也會遺傳時,她貌似不經意地回:“是啊,兒子繼承遺產,女兒繼承癌症”。這是她對母親所能做出的最大限度的怨懟。

“付出總比回報更讓人心安”。(圖/《姥姥的外孫》)

女性被家庭牢牢束縛,承擔的職責與享受的地位、遺產的最終分配多有不對等。這種東亞家庭對於女性成員的排斥不僅發生在阿秀身上,還遍佈在電影裡的每一位女性角色的生活中。大舅媽阿萍被每一位家庭成員嫌棄,大家打心底裡沒把她當成一家人,儘管她也盡到了作爲兒媳婦的贍養義務。姥姥同樣是重男輕女觀念的受害者。病重後,她找到住在豪宅、兒孫滿堂的哥哥,希望他給自己一筆錢買墓地衝喜。父母去世後,哥哥得到了幾百萬泰銖遺產,自己什麼都沒有,她希望哥哥看在這個份上,可憐自己。沒想到,前一秒還與妹妹深情敘舊、相擁合唱的哥哥,下一秒就變得冷言冷語,讓她以後不要再上門,還說不同姓就不是一家人了,自己絕不會出一分錢。

兄妹倆的短暫溫情。(圖/《姥姥的外孫》)

正如伍爾夫所說:“作爲一個女人,我沒有國家。”作爲一個女人,想要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也是一件難事。在《姥姥的外孫》中,無論身在孃家、婆家還是夫家,女人永遠被排除在外。

夾雜着愛與痛的東亞之愛

姥姥一家從潮州移民而來,電影中隨處可見中國元素:過中國年、清明掃墓、電視機裡播放中國戲曲、姥姥偶爾說起的潮州話、幾次出現的潮州童謠……導演用散點式的劇情、細密的針腳串聯起整部電影,又偶爾點綴着一絲小幽默。透過這部濃濃中國味的泰國電影,我們可以隔岸觀火又深切感受,那些東亞特定語境下家庭與人倫情感的張力、親情之下的愛與痛。獨自生活的姥姥是孤獨的。她會在每個週末的家庭日,穿上最靚的衣服,坐在門口的長椅上,拄着柺杖,等着兒孫一個個到來;也會跟外孫透露,自己最不喜歡正月初一,因爲那時冰箱裡剩下的一大堆年夜飯,不知道要吃到什麼時候。

姥姥在門口等待兒孫們。(圖/《姥姥的外孫》)

在姥姥心中,最掛念的永遠是兒孫。即便大兒子送的鞋子硌腳,她也會一直穿着。跟大兒子一家去寺院祈福,她的祈福紙條上寫滿了對每一個孩子的祝福,希望兒女家庭美滿,希望外孫找到一份好工作,但大兒子一家三口的心願,絲毫沒有提到身患癌症的姥姥。遭到外孫阿安調侃時,姥姥辯解稱,他們有自己的小家庭,要先爲自己的小家庭着想,但在回去的路上,姥姥終於選擇換掉了那雙不合腳的鞋。姥姥與阿安之前的祖孫情是電影中一點點鋪陳、值得揣摩和深挖的草蛇灰線。剛開始,阿安爲姥姥買炸魚、裝監控,或許更多是出於想要遺產,但在不知不覺之間,祖孫間本已疏於聯絡的情感也在被慢慢撿拾起來,溫暖彼此的心。

愛意在流動。(圖/《姥姥的外孫》)

阿安在祈福紙條上寫下的心願是希望姥姥能中彩票——姥姥之前隨口提到,他便記在了心裡。姥姥穿花襯衫不喜歡扣最下面的一顆釦子,開玩笑說想秀一下性感;電影最後,她被小兒子送到養老院,衣服釦子是扣整齊的,她已經準備好離開這個世界,幸好,此時阿安出現,把她帶回家。

兩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圖/《姥姥的外孫》)

得知姥姥沒把房產給自己後,阿安氣憤地質問姥姥,自己在她心裡到底排第幾。行將就木的老人只能留下一行清淚,對他說:“我沒有什麼能留給你了,你不用照顧我了。”姥姥去世後,阿安才知道,他從小到大,姥姥一直給自己存了一筆教育基金。想買墓地時,姥姥寧願去求幾年不曾聯絡的哥哥,也沒想過動用這筆錢。最後,阿安用這筆錢給姥姥買了墓地。在送葬的車上,他敲了敲姥姥的棺材,跟她說:“我把你排在第一位。”愛在流動中得到確定、增強。穿過時間的縫隙,經過生死別離,金錢分配、家庭責任等一切的不平等、怨懟都被暫且放到一邊,留下的,只有親人之間源源不斷、迴環往復的愛。

作者:趙皖西編輯:詹騰宇題圖:《姥姥的外孫》校對:無姜魚

運營:嘻嘻

排版:冼曉玲

[1]《9分啊!都9分了啊!》灰白. 3號廳檢票員工[2]《揭露東亞家庭的有毒內幕,它提前預定年度十佳!》枕雲.24樓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