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8,韓國人又來自爆了
前段時間,就在國內春節檔電影“大混戰”的時候,韓國流媒體上線了一部年度大片。此前在韓國院線上映期間,它創造了1300萬觀影人次的驚人紀錄,直接躋身韓國影史前十。
這部韓國年度大片,就是目前豆瓣8.8的《首爾之春》。
這部影片堪稱近年來最高能的韓國電影,不僅集結了鄭雨盛、黃政民等各路實力派演員,而且又一次自爆“家醜”,故事直指韓國近代歷史事件“1212軍事政變”,其分量不亞於之前的《華麗的假期》《出租車司機》等影片。
1979年10月26日,韓國中央情報部部長金載圭,因不滿獨裁統治,射殺了時任韓國總統朴正熙和總統府警衛室室長車智澈,隨後就被逮捕。
2020年的電影《南山的部長們》就以男主角金規泙(原型金載圭)的被捕而收場。
歷史上,韓國總統朴正熙遇刺後,曾被朴正熙打壓的民主勢力、民主黨派重新涌現,因此這段時間被稱爲“首爾之春”。
從真實事件改編的角度看,《首爾之春》的劇情與《南山的部長們》幾乎無縫銜接,同樣對歷史人物的真實姓名等細節做了一些化用。
影片開場,總統被中央情報部部長射殺後,韓國進入戒嚴狀態,總理崔韓圭(原型崔圭夏)代理總統職權。
黃政民飾演的國軍保安司令官全鬥光(原型全斗煥),兼任聯合調查本部長,負責調查總統刺殺事件。
然而,全鬥光並不滿足調查真相,而是妄圖藉手中的權力除掉眼中釘,達成自己“軍政”的目的。
爲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實現政治野心,全鬥光成立了“一心會”,這是以陸軍官校11期學員爲中心,建立的一個陸軍內部小團體,成員遍佈陸軍高層。
全鬥光眼中最大的障礙,就是陸軍參謀總長兼戒嚴司令官鄭祥鎬(原型鄭昇和),因爲他傾向民主化,反對軍人干政,對全鬥光的“一心會”更是十分反感。
於是,鄭祥鎬任命不愛參與政治的李泰臣(原型張泰琓)擔任首警司令官,並計劃進行陸軍“人事大洗牌”,分散“一心會”的勢力。
但這個計劃很快傳到了全鬥光那裡,反叛的心此刻再也按捺不住,於是計劃在12月12日發動政變。
從改編的角度來說,《首爾之春》幾乎是韓國政治驚悚片的“頂配”,劇情按照時間順序,詳細還原了“1212軍事政變”的整個過程。
全鬥光以舉辦生日宴會爲由,把首爾市內擔任要職的將領聚集到一起,讓手下拖住他們的同時,全鬥光自己前往總統府,以涉嫌參與刺殺前任總統爲由,申請逮捕鄭祥鎬。
另一隊人馬則在同一時間逮捕鄭祥鎬,以求“下克上”的合法性。
然而全鬥光並未按照計劃及時獲得總統的逮捕許可,鄭祥鎬被違法逮捕的事情很快在陸軍內部傳開。
當晚,陸軍本部正式下達“珍島犬一號警戒令”,開始部署鎮壓反叛軍的行動。
影片後半段的重頭戲,就是雙方如何調兵遣將,達成己方最終目的的全過程。
這場較量的最終結果大家已然知曉,片中全鬥光憑藉“一心會”的勢力和自己掌權的保安司令部,逐漸掌控了陸軍的實際控制權。
再加上陸軍參謀次長不想軍隊內部發生流血事件,主動放棄鎮壓反叛軍,最終導致一直堅持的李泰臣這邊無兵可用,眼睜睜看着全鬥光成爲政變的勝利者。
影片結尾,短暫的“首爾之春”就此終結,韓國迎來又一輪的獨裁統治,劇情剛好與《華麗的假期》《出租車司機》等影片銜接。
整體來看,《首爾之春》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政治驚悚片,對於熟悉韓國這段歷史,或者看過韓劇《第五共和國》的小夥伴來說,這部電影絕對不會讓人失望。
當然,作爲改編自真實歷史事件的政治驚悚片,《首爾之春》並不滿足於將歷史事件一一還原。好的政治驚悚片,永遠都把重點放在對具體人物的刻畫上。
至於《首爾之春》,就是片中站在對立陣營的兩位主角——全鬥光和李泰臣。
作爲全片最大的“反派”,導演對黃政民飾演的全鬥光,用盡了筆墨去刻畫,其中有兩處令人印象深刻的細節。
政變發生前, 全鬥光召集“一心會”的成員在家中舉辦聚會,宣佈了政變行動的細節,其中有人提出質疑,擔心一旦軍事政變失敗就是叛國罪。
這時,全鬥光沉默片刻,邊關掉房間的一盞燈邊說——還是儘量用“革命”這個帥氣的詞吧。
其他人順手把燈全部熄滅,大家就在黑暗中討論。全鬥光放出豪言壯志,承諾許給在座的各位一個更加有權力的未來。
這既凸顯了全鬥光的政治野心,也暗示這場所謂爲了“大韓民國未來”的行動,就是一場見不得光的鼠輩行徑。
另一處情節,則在“珍島犬一號警戒令”發佈後,反叛軍的主要成員又開始慌亂,再次擔心背上叛國的罪名,死無葬身之地。
全鬥光立刻對這幫烏合之衆不耐煩,大吼出本片最經典的一句對白——失敗了纔是“叛國”,成了就是“革命”好嗎?
黃政民對這段戲的處理恰到好處,把獨裁者身上那種自戀和偏執展現得淋漓盡致。這一幕也正應了現實中全斗煥的諷刺結局,因“內亂及叛亂首魁罪”等罪名被判處無期徒刑。
由此可以看出,《首爾之春》中的全鬥光,是一個城府極深、野心勃勃的政治投機主義者,他擅長利用人們的慕強心理,也懂得煽動人心。
對於這樣一個“反派”,主創並沒有全片誇大他的暴戾和貪婪,而是在結尾政變成功後,全鬥光在廁所癲狂大笑的場景中,纔將其完全釋放出來。
至於堅持鎮壓反叛軍到最後的李泰臣,雖然在片中與全鬥光的正面交鋒並不多,但卻是全程對照反派人物的重要存在。
這是一個從開頭就註定以悲劇收場的人物,導演有意用一些對比情節,將他塑造爲全鬥光的“鏡像”。
前面提到的“關燈戲”,全鬥光爲了促成軍事政變,巧舌如簧地把家國大義和個人利益捆綁在一起,把自己粉飾成了“糾正錯誤”的正義一方,成功蠱惑了上一秒還在質疑自己的黨羽。
政變當晚,全鬥光得知自己的部隊被李泰臣攔截,着急找到第2空降旅長、“一心會”成員都熙哲,要他派兵佔領陸軍本部。
見對方猶猶豫豫,全鬥光立刻把槍堵在自己胸前,用自己的命當賭注,都熙哲這才答應下來。
與全鬥光的歇斯底里相對比的,李泰臣同樣也有類似的勸說戲。
他爲了阻攔全鬥光控制的部隊佔領陸軍本部和國防部,極力勸說想要按兵不動、避免軍隊內部戰爭的第8空降旅長。
最終說服對方的並非個人利益,而是言辭中充滿身爲軍人的底線和原則。
諷刺的是,堅持原則的李泰臣最終成爲整個事件的少數派,決定帶領手下100多名士兵捉拿全鬥光,面對部下的阻攔,他同樣是豁出自己的性命,只不過這種毅然決然如今看來,卻透着理想主義的悲涼。
可以說, 《首爾之春》裡的全鬥光和李泰臣,依舊是韓國商業片最愛用的“雙雄設定”,只不過這次他們並非人人虛構的人物,而是在真實歷史基礎上,攜帶人性弱點和光輝的半真實人物。
當你一次次質疑,片中這個黨同伐異的“草臺班子”竟然能幹成大事時,真實的歷史就會給你一個最大的諷刺性證據。
有人認爲,作爲反派的對立面,李泰臣這個人物顯得過於扁平和理想主義,但他最終的悲劇命運也恰恰印證了,絕對的暴戾和絕對的道德,都無法讓人類社會真正迎來鉅變。
回顧歷史,這樣開倒車的故事又何止發生在韓國?
還是有點羨慕韓國能把這樣的電影拍出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