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上癮=退化成老鼠! 每次往下刷,大腦就像吃到麻藥
動物天生會對「滿足感」上癮,人類也逃不過這個弱點。日前抖音App宣佈活躍使用者超過5億人,用戶每日平均使用時間接近60分鐘,黏着度甚至贏過了Facebook的40分鐘。但大部分人可能不知道的是,玩抖音集體上癮,全都是程式設計師的精心策劃。
①沉浸式APP畫面所謂沉浸式顯示體驗(Immersive Display)就是當打開APP後佈局延伸到整個手機熒幕,原本作業系統的邊框、時間、電池顯示全都看不到了。抖音又採用了黑色背景,類似在電影院裡關掉燈光的作用,要讓人全神貫注沉浸在抖音上。
抖音使用者看不到時間,又捨不得跳出APP看時間。類似排除干擾的經典設計就是賭場,在賭場裡是沒有透明玻璃窗的,由於看不到外面的天色,正在賭博的客人不會因此分心,結果一坐下賭桌,就是沒日沒夜的賭到精疲力盡。
②不用動腦,打開APP往下滑就好了打開抖音,連註冊都不用,第一個跳出來的畫面就是短影片,在最短時間直接用刺激獎勵使用者。怎麼看下一個?往下滑就好了。甚至連動手指往下滑的動作都能省略,系統會自動幫你切到下一段影片。
喜歡看到的短影片,點熒幕兩下就等於「給贊」,系統會分析你對影片類型的喜好,下次就直接給你感興趣的段子。往下滑→點兩下→再往下滑,不斷給你簡單強烈的刺激,爲的就是讓人放棄思考,僅剩下直覺反應。這個影片好笑,這個不好笑...然後你就忘記了時間。也因爲被刺激制約,開始越來越期待、越來越習慣打開抖音。
③抖音神曲,變成耳朵裡的蟲「我們一起學貓叫,一起喵喵喵...」抖音每段15秒的短影片背景音樂,捧紅了一系列抖音神曲,這些歌多聽幾遍就像入侵了大腦,老是無緣無故在腦海中循環播放,連抖音主在鏡頭前的動作也一起「重播」起來。
這種現象被科學家暱稱爲耳蟲(earworm),反覆的旋律、重複的節拍特別容易造成耳蟲現象。觀察抖音上能選擇的配樂,其中多半是歌曲的副歌高潮部分,非常容易被人留下記憶。腦中響起喵喵喵,你很可能就會下意識掏出手機,打開抖音。
④「往下滑」就像吃角子老虎機,讓人變成老鼠不像Youtube能一眼看清影片列表,用戶需要判斷自己對哪些影片感興趣。抖音的設計讓使用者只能看到當下的影片。
永遠無法知道下一個影片是什麼,纔是釣人上癮的主要原因。
「往下滑,給你不可預期的刺激」=「往下拉,給你不可預期的獎金」沒錯,抖音的設計基本上跟賭場的吃角子老虎機相同,利用間歇性刺激帶給人們操作制約。以心理學家史金納(B. F. Skinner, 1904-1990)的經典實驗來解釋操作制約,就像箱中的老鼠按下壓桿就能得到食物,時間一長,老鼠學會在肚子餓的時候按下壓桿。如果老鼠壓下壓桿不給食物,時間久了老鼠的制約行爲就會慢慢消失;史金納發現,間歇性給予食物獎賞(稱爲間歇增強),老鼠要花上最長的時間才能戒掉壓桿行爲。
操作制約和古典制約(帕夫洛夫的狗流口水)最大的不同是,行爲是由主體主動做出決定,而不是不能控制的結果;刷抖音給予人連續性的刺激獎勵,當人們對一件事產生預期期待,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負責控制衝動的前額葉皮質活性降低,長期下來,你的認知能力、思考能力、決策和自制力都在下降,然後──沒有然後,你就像那隻老鼠,不斷滑着抖音。
●我們遲早要對某些事物上癮
制約行爲其實是學習的第一步,基本上在自然環境裡,大腦覺得是好的,結果通常是好的。只可惜在商業上,這又成爲了消費者最大的弱點。網路服務平臺背後,總有幾千個軟體工程師想盡辦法讓你「生理上癮」,抖音只是其中的佼佼者,卻不是什麼禍害年輕人的罪魁禍首。
我們遲早要對某些事物上癮,你的理想、目標越複雜龐大,追求時得到的滿足感越多,刷刷抖音帶來的短暫刺激,也只是試圖對苦悶生活的微弱反抗。所以說呢,不要怕對事物上癮,只需要按時「升級」這些讓你上癮的東西;畢竟這世界上最悲哀的制約,就是以月爲週期,等着發薪日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