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微誓言臺鐵華麗轉身 員工盼打破同酬不同工

臺鐵公司明年元旦掛牌,臺鐵局長杜微是首任董事長,他有信心臺鐵將華麗轉身。但不少資歷逾10年的員工憂心,同酬不同工亂象是一大阻礙,盼能打破。

杜微今天接受中央社專訪表示,臺鐵原本是公務機關,所有業務都要依循公務體系的規定,透過公司化轉型後就可公司治理,讓臺鐵有更多經營自主權限,臺鐵就可利用契機,提升公司經營績效。

杜微認爲,他有信心原本負債累累的臺鐵能夠華麗轉身,主要是新臺幣約1700億元的短期債務,將轉移至交通部設立的償債基金,原先由臺鐵承擔的員工退撫金、偏遠小站等配合政策造成的虧損,全部改由政府承擔,設備的重置與維修成本也由政府補貼,即使多年未調整票價,如果有其他考量無法變動,依公司化條例,也會由政府補貼差價。

杜微預估,臺鐵公司成立之初,還要向銀行借貸約50億元,但民國115年起可全部還完,不再有短期債務,也就是臺鐵開始賺錢,但鐵路會有很多沉默成本,會計上真正獲利大約是117年。

不過,不少員工對臺鐵公司化後是否真的變得更好,心中仍有許多問號,包括被員工視爲同酬不同工的亂象是否能打破,公司化後是否能有具誘因的待遇吸引好人才,並認爲,如果新的制度仍陷在舊思維中,臺鐵依然沒變,只是名稱從臺鐵局變成臺鐵公司。

一名具臺鐵電務與運務經歷的員工說,臺鐵包括運、工、機、電等業務有多種面向,但卻是同職等同樣薪酬,在現場作業(例如調車)比車站內(例如剪收票)風險高又較辛苦,大站(例如臺北、板橋)工作量與小站(例如玉里、沙鹿)不同,但同職等任用的薪酬都一樣,現場工作即使有津貼,也很微薄,大家自然都想辦法想找較輕鬆的職務。

臺鐵的待遇相對一般公務員低,也比不上其他國營事業,考進來不少人還未完成受訓就離開,曾有新進人員是錄取現場工作類別,報到第一天卻詢問辦公桌在哪,因不滿工作環境,掉頭就走。

被臺鐵員工視爲畸型也難理解的薪資制度,造成很多人不願當主管,例如,有列車長被指派擔任副站長,看似升官,每月可領主管津貼新臺幣3500元,但卻比乘務人員加班費每月少5000至8000元;另外,大站的站長不用輪班,收入反而比須輪班的副站長少。

一名三等站的副站長直言,臺鐵公司人員招聘若仍按舊思維方式(筆試、體能)招募,無法解決人員於職場適性及能力篩選。

幾名對鐵路有熱情的員工說出心底的話,希望臺鐵的公司化是大破大立,卻又不敢抱太大期待,因臺鐵目前並無不適任人員考覈及退場機制,臺鐵的企業文化就會讓感到懶散與隨便,應砍掉重練。

臺鐵企業工會研究組長林佑哲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表示,臺鐵的工作型態太多樣化,同酬不同工會讓員工心生不平,加上沒有賞罰制度,很難激勵人心,交通部應好好深入瞭解問題核心,否則臺鐵公司化沒換湯、沒換藥,只是換個碗。

杜微說,現在不合理的主管分級、薪資都會改善,未來臺鐵公司對具有特殊技能,如地產開發,法務等特定職務,也會有不同的薪資考量,臺鐵公司從業人員甄選及聘用辦法,公司成立後不久就會公告。

杜微說,臺鐵公司是國營,若表現良好,員工最高可領到4.4個月年終獎金,相對現在是公家機關最多隻有2.5個月;不過,多數具公務員身分的員工因考慮未來的月退俸,不會轉到臺鐵公司,現在自行招聘的營運人員應該都會轉從業人員,因薪資和升遷條件都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