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TW/如何破除司法實踐的「非一日之寒」
文/劉育辰 圖/多維TW
東漢時期的思想家王充在《論衡》一書中提到,「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說的是日積月累的「因」必然會結出相應的「果」,而臺灣司法體制中這「非一日之寒的果」,嘗得臺灣人心裡好苦。
江國慶、蘇炳坤、蘇建和以及張方田,臺灣司法史上數不盡的冤案,極少數的人幸運能遇上像陳宏達檢察長這樣的司法官,願意爲他們洗刷冤屈、重獲自由,更多的卻是還在爲自己的清白奔走、或在監獄裡度過餘生、或是已莫名其妙地「被伏法」,導致無數無辜家庭破碎。這些冤案有的是因爲過去科技不夠先進導致的盲點,有些卻是司法體制、環境甚至是司法官的冷漠而造成的。
在談何謂司法改革以前,應該先了解臺灣司法體制的過去。臺灣的法律,大多是從歐美、日本「抄」來的,經常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不說,在半世紀前的威權時代,臺灣的司法還是政府用來維持政權穩固以及懲罰異己的機器與工具;司法官的晉任、工作環境相對封閉,加上數十年來,一個又一個被諷刺是「有錢判生、無錢判死」的案例接二連三上演,造就了陳宏達檢察長口中那個「體質不好又脆弱」的司法體制,也正因爲如此,臺灣人對司法的不信任感,一天一天地加深甚至惡化。
過去,在威權時代和民主化初期,從沒有執政者願意去正視這些問題,更甚者還爲了能在政治鬥爭中毀掉自己的對手,甘願冒着「毀憲亂政」的風險,干預臺灣司法。這樣的情況,放在今天的臺灣是很難想像的。
就以前澎湖縣長高植澎的勞保案爲例。1995 年,時任的澎湖縣長高植澎被議員質詢在其於1992年至1993 年擔任西嶼衛生所醫師主任期間,有藥商捐贈衛生所5,000元新臺幣當作尾牙獎金,當時的法務部長馬英九聽聞此事後,立刻下令要求司法機關嚴辦。
而時任澎湖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長黃世銘,隨即以貪污、虛報勞保費查辦高植澎,查扣高植澎在衛生所服務時上萬張病例、出動地檢署包括司機以及工友在內的所有人投入辦案,凡是病歷經覈對不完整或筆跡不符或可疑的,統統被認定是高植澎僞造看診記錄、直接換藥給病人的證據,共800多筆,就連和高植澎同事的七位女護士,也一併被當成共犯。
雖然法官審理後認爲,高植澎貪污部分判無罪,但經法院調查,檢方提出的問題病例中,其中10 張是高植澎在未見到患者、僅聽取護士電話回報後即開立醫囑,因此以僞造文書判1年2個月緩刑;其餘遭起訴的護士則全部無罪。
然而,整個訴訟過程中,一名許姓護士因受不了被誣陷壓力及繁複訴訟的糾纏,在生產後隔天輕生;另外一名罹癌的護士,原本復元情況良好,也疑似因司法纏訟的壓力過大,導致癌症復發而辭世。這個案例,曾因黃世銘升任檢察總長、涉入馬王的九月政爭而一再被提起。這種惡整式的辦案,又何以說服臺灣人「司法獨立」?又何以被臺灣人信賴?
退萬步言之,臺灣司法的問題就出在「人味太重」也「太沒人味」。聽起來或許矛盾,但稍微想想就能發現這樣的矛盾,正好說的就是臺灣的司法。
「人味太重」指的是臺灣司法官在執行職權時,常常被「人」的因素干預。而最顯而易懂的例子,就是臺灣的檢察官了。臺灣雖說「司法獨立」,但身爲開啓案件一連串調查源頭的檢察官,卻是隸屬行政院法務部,而法務部長則是直接由行政院長任命,導致現在有錢不一定會被判生,但是有權卻多能「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查無不法、謝謝指教」,遭人質疑、非議都無可厚非;更別提今年1月1日才吹熄燈號的特偵組(特別偵查組)曾被當成政爭的工具,被譏爲「東廠」。
而「太沒人味」的問題,則是因爲臺灣的司法官缺乏同理心。司法對於一般民衆而言,是非常遙遠的東西,非到萬不得已是沒人會想進法院的。試想,一旦這些老百姓成了「當事人」,可想而知心理的壓力會有多大呢?
不過,就像陳宏達檢察長所說的,不論是檢察官或法官,成天埋首電腦前處理卷宗,久而久之就忘了怎麼和人溝通、好像不食人間煙火一般,開庭時因爲專業和權威使然,不經意地流露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自然讓人感到害怕、挫折;更別提現在一大堆彷彿遠古時代的判決,再加上面對這些不懂與時俱進的司法官,難怪臺灣人常常喊他們是「恐龍」。
幸好,轉機還是有的。在蔡英文上任後,政府陸續展開了對臺灣內部方方面面的改革,從二二八真相調查、國民黨黨產的追討、原住民轉型正義,到軍、公、教、勞的年金改革,迴應她選前與選民的承諾。司法改革,便是蔡英文接下來要着手的另一項改革。
回想起2016年的5月20日,蔡英文在總統府前宣誓要對臺灣司法進行改革時,臺下的歡聲雷動,不難想像臺灣人的內心對司法體制的不信任、對司法改革的期待;相信這也是蔡英文政府執政至今「阻擾」最小的一場改革。
不過,司法改革國是會議就要接近尾聲,分組討論之後也作出一些決議,蔡英文能否在6月的最後一場會議得出司法改革的解方並一槌定音、勇於改革?還不好說。不過從這陣子的社會脈動觀察,即便在會議的每個分組討論中邀集了非常多「非法律人」,相信還有大多數的臺灣人民不知道臺灣這次進行的司法改革,要改的是什麼。
是要改司法官的晉任方式嗎?檢察官拚績效、拚升官的畸形制度有要改善嗎?還是將現階段的觀審制提升到陪審制或參審制呢?配套措施或衝擊評估是否有同步進行?
這些問題,真心期盼蔡英文在最後一次國是會議中能直接地描繪出輪廓,且在未來確實透過立法讓臺灣司法真正獨立、築起臺灣司法的防護牆,同時提升臺灣人對於司法體制及司法官的信任,並普及臺灣的法治教育,否則就難保陳宏達檢察長對於這場司法改革恐會「浪費國家資源」、「貪多嚼不爛」或是「吃緊弄破碗」的擔心,將在不久的未來逐一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