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輪反制來了?歐盟耍“陰招”,意大利第一個跟中國投資說拜拜!

【前言】

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本月底就已經是最後期限,就在各方都以爲談判即將進入關鍵階段時,一個意想不到的轉折突然出現。

歐盟對中國汽車行業出手,我們當然是要進行反制的,而意大利,成爲了第一個與中國汽車投資說再見的歐盟成員國。

這難道這是中國對歐盟的二輪反制?中國的反制措施又會給歐盟帶來怎樣的影響?

歐盟的“小動作”

歐盟對中國採取了一系列施壓措施,歐盟委員會威脅說,從10月31日開始,可能會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徵收高達45%的關稅。

歐盟不僅僅是口頭威脅,還採取了一個不太尋常的做法,他們繞過了中國的官方談判代表,直接與中國的一些汽車企業進行私下談判。

歐盟委員會的這一“小動作”,無疑是想在談判中佔據更有利的地位,他們試圖通過分化瓦解中方的談判陣線,利用個別企業對歐洲市場的渴望,迫使他們接受不公平的條件。

這種做法已經違背了談判的基本原則,中國機電商會迅速察覺到了歐盟的這一“陽謀”,並果斷採取了反制措施。

我們一直希望雙方能夠通過對話和談判來解決分歧,而不是採取可能導致雙輸的對抗措施。

但歐盟方面卻一而再再而三挑戰我們的底線,對此中國自然也不會手軟,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我們要求國內車企暫停在歐盟的擴張計劃,包括尋找新的生產基地、簽署新協議,甚至連品牌宣傳活動也一併叫停。

這一系列動作清晰地表明瞭中方的態度:我們不會容忍任何破壞談判規則的行爲。

而歐盟如今也已經是騎虎難下,他們本身是希望保護自己的汽車產業,防止被中國電動車佔領市場。

但中國也在努力維護自己的利益,不願意在國際市場上處於不利地位,雙方之間的衝突就此出現。

雙方各憑手段,不過受害的自然是那些依賴中國進行發展的國家,之前是法國,已經因爲白蘭地跌了個大跟頭,現在又輪到意大利了。

就在不久前,意大利還是歐盟中最積極吸引中國汽車企業投資的國家之一。

意大利總理梅洛尼在訪華時還信誓旦旦地承諾,要反對“脫鉤斷鏈”和保護主義。

意大利工業部長更是親自與中國車企會談,極力勸說達成合作協議。

不過根據《金融時報》的相關報道,因爲中歐之間關於電動汽車領域的相關事宜,中國已經有大型企業暫停了在意大利的生產計劃。

這可能是中國對歐盟“小動作”的一種反制,通過影響意大利這個關鍵國家,中國想告訴歐盟:任何試圖破壞公平談判的行爲,都將付出代價。

但在全球化的今天,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早已不是簡單的零和遊戲,每一個決策背後,都可能牽涉到複雜的利益權衡和戰略考量。

就拿意大利來說,雖然他們去年終止了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合作,但現實已經讓他們看清楚誰纔是應該合作的對象。

意大利總理前來訪華,也是想要和中國開展更多方面的合作,意大利目前想要尋求一種新的平衡,既要維護與歐盟的關係,又要保持對中國市場的開放。

這種複雜的國際關係博弈,不禁讓人想起了2018年中美貿易戰時的情景。

當時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中國則採取了針對性的反制措施,最終雙方還是回到了談判桌前,尋求共贏的解決方案。

在當前的中歐電動車博弈中,我們似乎又看到了類似的劇情在上演,各方都在試探對方的底線,尋找最有利的談判籌碼。

中國的反擊

面對歐盟的“小動作”,中國機電商會發出了一份措辭嚴厲的聲明,明確指出歐盟委員會的做法可能會動搖談判的基礎和互信。

緊接着中方採取了更爲實際的行動,據悉中國政府已要求國內主要汽車製造商暫停在歐盟的擴張計劃。

儘管這些消息,目前還沒有詳細的報道,但美媒的相關報道中,中國企業很有可能已經暫停了在意大利生產汽車的計劃,也與中方暫停歐盟擴張計劃的消息相互佐證。

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和中國企業的技術實力,是歐洲汽車產業無法忽視的。

中國的反制並非只針對汽車產業,在其他領域,中國也採取了類似的策略。

在芯片領域,面對美國的技術封鎖,中國加大了自主研發的力度,並取得了顯著成效。

這種“倒逼式”創新,某種程度上也是對外部壓力的一種反制,不過中國的反制並非一味地對抗。

在採取這些措施的同時,中方仍然保持着談判的門戶開放,中國機電商會表示,他們隨時準備與歐方進行公平、透明的談判。

中國的這種反制策略,某種程度上也是在爲未來的談判創造條件,通過展示自身的實力和決心,中國希望能夠促使歐盟回到公平談判的軌道上來。

在這個過程當中,每個國家的態度都非常重要,法國因爲白蘭地已經吃盡了苦頭,而意大利如今也面臨着非常尷尬的境況。

意大利的尷尬

在這場中歐電動車博弈中,意大利從最初的緊跟歐盟決定,到如今的“願意推動中歐走深走實發揮積極作用”,意大利的態度轉變不僅讓人驚訝。

僅僅一年之前,意大利纔剛宣佈終止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合作備忘錄,但很快,意大利總理的訪華執行,就承諾反對“脫鉤斷鏈”。

而現在,意大利成了歐盟中最積極吸引中國汽車企業投資的國家之一。

意大利的處境無疑是尷尬的,他們既要顧及歐盟的整體利益,又不願完全放棄與中國合作的機會,這種左右爲難的局面,恐怕還將持續一段時間。

不過這種左右爲難的處境,其實不僅僅是意大利麪臨的問題,就拿德國來說,作爲歐洲最大的汽車生產國,他們對中國電動車的態度就顯得格外謹慎。

他們既希望保護本國汽車產業,又不願意失去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

這些國家的困境,不僅僅關乎自己,更是歐盟如今面臨的最大問題,歐盟在這場博弈中的處境,可以說是進退兩難。

他們希望通過反補貼調查來保護本土汽車產業,又不得不面對可能失去中國市場的風險。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曾表示,歐洲市場對中國電動車敞開大門,但中國市場卻對歐洲車企設置重重障礙,這種情況是不可接受的。

他們擔心如果不採取措施,歐洲的汽車產業可能會被中國電動車徹底顛覆。

然而歐盟的這種保護主義傾向也面臨着諸多挑戰可能會引發中國的反制措施,從而影響到歐洲企業在中國市場的利益。

這種做法也可能違反WTO規則,引發更廣泛的國際爭議,更重要的是,保護主義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歐盟如果一味地採取保護措施,不僅可能錯失與中國合作的機會,還可能阻礙自身汽車產業的創新和發展。

歐盟的這種做法也引發了內部的分歧,一些成員國,特別是東歐國家,對中國投資持歡迎態度,他們認爲中國的投資可以帶來就業和經濟增長。

結語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較量中,無論是中國還是歐盟,都需要保持理性和剋制,過度的對抗只會導致雙輸的局面。

不過目前歐盟或者這些成員國面臨的困境,不過是他們咎由自取,既想圍堵中國,又想享受中國帶來的利益,沒有這麼便宜的事情。

中歐雙方都應該認識到,在新能源汽車這個關乎未來的領域,只有開放合作才能實現共同進步。

如果你喜歡我的寫的文章,麻煩請點個“關注”,歡迎在評論區與我一同探討,願世界和平。

參考資料

上觀新聞在2024年10月26日《媒體聚焦 | 車企與歐盟“單獨談判”引發爭議》的報道

觀察者網在2024年10月24日《關鍵時期,歐盟單獨約談個別車企妄圖分化中方》的報道

新京報在2024年10月17日《中國機電商會發聲明反對歐委會與部分車企單獨開展價格承諾談判》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