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手錶也搞誘導消費,莫把孩子們當韭菜 新京報快評
▲某款兒童電話手錶價格已超過2000元。圖/某電商平臺截圖
暑假將至,兒童電話手錶銷售火爆。據新京報報道,小天才、華爲、小米等品牌都在積極競爭兒童手錶市場,集體“卷”向多功能,不少旗艦產品售價超過千元。公開數據顯示,中國兒童智能手錶市場規模2020年爲136億元,到2023年已突破200億元。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記憶,一代孩子有一代孩子的“玩具”。兒童手錶之所以受到孩子們的青睞,也與信息時代的紅利溢出有關,本身無可厚非。若能守住“定位”“通話”的初心,未嘗不是一件極好的階段性電子產品。然而,當品牌方開始拼命做加法、不斷延伸功能,甚至誘導孩子消費,事情就有點扭曲、異化了。
根據記者的調查,當下一些兒童手錶因爲有社交娛樂功能,導致“手機化”情形較爲嚴重。有家長表示,孩子沉迷於兒童手錶的好友圈和微聊,每天花費大量時間在上面,隨時在看手錶和回手表信息。原本試圖用兒童手錶替代手機,讓孩子不必分心,結果兒童手錶卻具有了手機的部分功能。這不能不說是一個諷刺。
此外,兒童手錶誘導未成年人充值、消費的問題,同樣讓家長頭疼。據披露,多款兒童手錶裝大量誘導孩子進行購買會員的軟件,包年、包季、包月都有不同的價格,還有些預裝了多個娛樂視聽軟件。今年5月,小天才兒童手錶還曾陷入涉黃涉暴風波。凡此種種,均讓家長憂心忡忡。
兒童手錶惹來“衆怒”已成一個公共話題。新京報記者在黑貓投訴搜索發現,關於兒童手錶的投訴超過2600條,投訴主要集中在質量問題、虛假宣傳、手錶應用誘導兒童消費等問題。而中國消費者協會在《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狀況年度報告(2023)》也指出,兒童智能手錶其中一些廣告推送及內置遊戲內容暗含不良价值引導,不利於兒童心智健康。
兒童手錶正在越來越緊密地楔入孩子的日常生活,成爲其親密的“玩伴”,因此,必須接受更嚴密的審視和打量,不能再像現在這樣野蠻生長了。
當前,兒童手錶安裝軟件需家長授權,可設置自動關機,各大品牌也開發了防沉迷系統,家長可對兒童手錶的使用時長、應用使用、流量及支付等實行限額管理。看似只要管理到位,似乎一切不成問題。
不客氣地說,授權也好,限額也罷,均指向理想化的管理模式,而現實情況是,很多家長要麼很難有精力、有能力做到精準管理,要麼又會因此與孩子產生新的博弈乃至爭執。
必須明確,兒童手錶的使用者是未成年人,不具完全民事行爲能力,即將施行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亦強調,經營者提供網絡遊戲服務者,針對未成年人應當設置相應的時間管理、權限管理、消費管理等功能,在註冊、登錄等環節嚴格進行用戶覈驗,依法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今年3月實施的《兒童智能手錶個人信息和權益保護指南》也提出,兒童手錶製造者需要考慮的因素包括在監護人控制應用程序設置足夠的功能,以確保監護人能夠對兒童智能手錶的特定操作進行適當控制,例如交友功能、應用內付費、內容發送功能等可能涉及敏感個人信息或敏感內容的操作。除此之外,對於快捷支付、預充值、手錶端自動續費等問題,指南也提出相關建議。
說到底,規範兒童電話誘導消費,後端的正確使用固然重要,但根本上還在於從前端“防患於未然”,即大量減少商業化、手機化的軟件預裝,限制支付、續費、充值等功能,讓兒童手錶迴歸定位、通訊、時鐘等基本功能。
商家們需謹記,賺孩子的錢,不能老想着如何“促消費”、把孩子們當韭菜,理應站在護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角度,履行好企業社會責任。
撰稿 / 龍之朱(媒體人)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