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最前線/應對碳盤查 四點注意
爲了因應歐盟2026年啓動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臺灣政府即將在2025年正式開徵碳費,臺灣企業的「碳盤查(Carbon Footprint Verification,CFV)」成爲當務之急。
由於碳盤查要盤點企業運作直接、間接的碳排放量,包括採購、生產、銷售、運輸等各種流程,牽涉到範圍廣泛的人員、機器設備、作業項目等,使用傳統的人工作業與表單,很可能造成許多資料誤植、效率不彰的風險。以下簡述四項碳盤查工作遇到的挑戰,以及數位科技的解決之道。
一、資料引用的有效性
當「碳排放係數」的引用橫跨到不同國家、不同年份時,人工查找很可能會出現誤用版本錯誤或過時的狀況,畢竟涉及碳盤查工作的專案人員並非全都有足夠的經驗。許多國際數據公司蒐集的「碳排放係數資料庫」,可以大幅提高資料蒐集的效率與正確性。
二、排放項目設定的標準化
排放項目的分類主要有ISO及GHG兩大格式,而每一種範疇、類別下面也有通用的子項目,如果讓一間企業各碳盤查單位去做自行調整設定,很可能出現項目不一致,或是調整步調無法同步的狀況。透過系統化、雲端化的方式登錄數據,能夠讓分散四處的專案工作者也能有效率的步伐一致。
三、合併報表的快速產出
碳盤查報告是由許多不同單位、不同時間點的數據所整合而成,企業面對不同的利害關係人(主管機關、客戶、供應鏈夥伴)可能需要提交不同範圍的報表。如果要用傳統Excel試算表來彙整資料,不同版本的合併報表就要耗費大量人工去做資料的複製、拼湊,同時再承擔着極高的資料誤植風險。資訊系統最大的優勢,就是將各種資料格式化後,可以快速有效的重新排列組合。因此採用軟體來產出碳盤查的合併報表,比一般傳統人工方式的效率、正確性提高許多。
四、資料檢查工具
資料項目是否有漏填、排放係數的版本是否引用正確、GWP版本的選用是否正確,這些數據登錄後的「稽覈工作」都可以交由科技來執行。這也是迴歸成功數位轉型的精神:將附加價值不高的重複性工作交給「電腦」,將更有價值的決策、管理工作留給「人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