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對華接觸 美國將犯大錯
胡祖六爲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曾任高盛大中華區主席,現爲春華資本董事長。
艾利森(Graham Allison)爲哈佛大學政治學博士,是研究中美關係的知名學者,曾提出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s Trap)一詞。曾任職美國總統雷根的國防特別顧問,美國總統拜登的外交政策顧問。
艾利森和胡祖六在美國《外交事務》(FOREIGN AFFIARS)雜誌上發表題爲「An Unsentimental China Policy The Case for Putting Vital Interests First」的文章。艾利森表示,許多人正敦促拜登政府完全放棄對華接觸政策,但如果美國真這麼做,將會犯下大錯。
艾利森指出,從尼克森總統對華開放到冷戰結束,美國對華政策都在追求具體且實際目標,並取得極大成功。而蘇聯解體後,許多人認定「歷史的終結」已到來,自由民主體制和市場資本主義將獲得勝利,但這種盲目性的願景必將招致失敗,而中國也永遠不會成爲「民主國家」。
執行50年保護美國利益
艾利森直言,美國政府執行現行對華政策已50年,它應該吸取主要教訓:當美國爲了保護自身利益而現實地專注於實現其地緣政治目標時,對華政策表現最好;在美國想要採取政治動作以推廣其價值觀時,其效果最差。
他認爲,尼克森、福特、卡特到雷根總統的對華政策,其首要目標都與地緣政治有關,就是通過擴大中蘇之間的裂痕以使力量的天平偏向自己。四位總統都將目光投向中國,但沒有一人謀求改變中國共產黨。
艾利森說,上述四位總統還試圖把中國納入美國領導的新世界秩序。他們也都希望能促進中國的發展,因中國當時是世界上擁有貧困和飢餓人口最多的國家。
制俄把中納入世界秩序
他強調,美國對華接觸政策取得成功。該政策主要目標,即擴大莫斯科和北京間裂痕。美國對華開放也促使中國外交政策發生很大程度轉變。北京減少對北越共產黨支持,推動他們在1973年與美國簽署和平協定。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時,中國成了美國關鍵盟友,向阿富汗抵抗組織輸送資金和武器。1980年代中蘇緊張升級,中國讓美國在其領土部署雷達和監視系統。
至於,接觸政策第二個目標是把中國帶進世界秩序,也取得成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支持世界各地解放戰爭,將自己與全球經濟隔離開來。而如今它積極參與全球主要國際組織運作。在聯合國安理會,它很少行使否決權並通常與美國保持一致。
艾利森認爲,說明中國已成功融入全球體系最好例子發生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當時美國緊急尋求各國相助以防止出現另一次大蕭條。北京是首個推出經濟刺激方案的國家,其規模高達2兆美元。
不過,艾利森表示,在蘇聯解體後,許多人誤認世界已出現「歷史的終結」,自由民主體制和市場資本主義將獲得勝利。這些想法讓老布希和柯林頓總統產生「將中國納入國際貿易體系從而爲建立新的自由世界秩序奠定基礎。」的期望;小布希和歐巴馬總統也認爲,與中國展開經濟接觸將使中國人民擁有更大志向,最終迫使中國領導人開放政治。
艾利森直言,這些期望都是幻覺。中國永遠不會成爲一個「民主」國家,也不會追隨日本和德國的腳步,它將在美國領導的國際秩序中佔據自己應得的位置。
應記取四個啓發性教訓
他強調,從美中交往歷史,拜登政府應發現四個啓發性的教訓。首先,在追求地緣政治目標時,「接觸」往往促成更多成功而非失敗。成功秘訣在於,美國創造出充分客觀條件,使中國領導人相信去做華盛頓所期望的事也符合自身利益。
艾利森更指出,主張更迭中國政權以促進民主發展的人和那些爲了追求同樣目標而在中東發動戰爭的人一樣,都被誤導了。這是一個失敗的思路。「美國需要和現存的中國展開合作,而不是幻想與自己想要的中國合作。」
艾利森也表明,第三個教訓是,對外開放和融入世界這兩項政策一直是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爲確保一個成功未來,實施這兩項政策仍至關重要。最後,一代人在成功應對自己面臨的重大挑戰後,他們也就爲後人創造出了一項新的更嚴峻挑戰。實施對華接觸政策使美國在二十世紀那場最重要的鬥爭中贏得了勝利,但這也讓華盛頓陷入到了另一場(與中國)的長期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