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梨種植機械化 免驚請嘸工
臺灣鳳梨年產值高達新臺幣92億元,但生產成本較鄰近國家高出不少,探究原因發現,不僅產業機械化程度偏低,加上勞力短缺、僱工困難及工資逐年升高,高雄區農改場爲此研發及進口的各項機械設備,盼有助減緩農村勞動力短缺造成的產業瓶頸。
根據統計,屏東鳳梨栽種面積高達3455公頃、年產值超過30億元,是全臺重要產地之一,首場農機具發表會選在高樹鄉舉辦,吸引不少農民到場瞭解。
高雄區農改場副場長吳志文表示,綜看整個鳳梨栽培管理過程,諸如採取苗、整地、種植、噴藥、除草、施肥、果實防曬、採收至集貨,作業項目衆多;雖整地、噴藥及果實採收後選別,已由機械取代,但整體產業機械化程度仍然偏低。
且近年來農村勞動力短缺、農忙期間僱工不易,加上工資逐年升高,都是導致生產成本居高不下、也不利市場競爭的因素。
吳志文說,爲協助提升機械化作業,近來集結產、學、研等單位合作研發,同時進口各項省工、省力的機械,讓農民瞭解現有機械設備及機械化作業的好處。
「現場展示的機械很多」,從種植到採收,包括隨機輔助機械,後端削皮的工具機,農改場助理研究員潘光月指出,培養一個削鳳梨好手,處理1顆約10秒,機械5秒就能完成且品質一致。
農民洪銘聰期待地說,種植鳳梨從種植到施肥都採人工施作,尤其在南部豔陽下工作,確實非常辛苦,若透過機械取代,藉由人力輔佐,確實會減輕不少負擔;但他認爲,機具必須適合山坡地運行,才能適用在各個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