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祥主政河南時新設了哪5個縣?現在還有幾個?
“百姓多寒無可救,一身獨暖亦何情。”提及“布衣將軍”馮玉祥,世人對其爭議頗多。可論其對國家,對百姓的一片赤誠,則是無可非議。在馮玉祥主政河南時新設立了5個縣,通過縣名便可知曉他對當地的美好願景。
事隨境遷,國家早已不是當年那個動盪的模樣,但不變的是馮玉祥那一顆愛民之心。這5個縣的名字分別是平等縣、自由縣、民治縣、博愛縣、民權縣。
由於局勢動盪,自由縣、平等縣、民治縣在河南的歷史中猶如曇花一現,再也沒了蹤跡。但博愛縣與民權縣則保留了下來,成爲了河南百姓對馮玉祥永遠的紀念。每每來到此地,都能想到這位愛民如子的布衣將軍。
新設5縣,可惜草草收場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馮玉祥自幼家境貧寒,爲求生計吃盡苦頭。但貧困的生活並沒有磨掉他的意志,反而讓其更加堅定。
他善於把握機遇,在戰場上英勇無畏,終於成了名震一方的“布衣將軍”。而他不僅在帶兵作戰方面頗具天賦,在城鎮規劃上也有自己的見解。
1927年,“布衣將軍”馮玉祥主政河南。在此之前,由於局勢動盪,河南發展十分混亂。自馮玉祥接手之後,他將公共服務設施作爲重點的建設項目,力圖帶動河南省的經濟發展。與此同時,馮玉祥深受孫中山三民主義之影響,將其落實到自己的實際行動中。
他以三民主義思想爲核心,新設了平等、自由、民治、民權、博愛五縣,希望藉此讓百姓更好地接受全新的思想。
這種命名方式反映了這一時期馮玉祥的觀念與價值取向,從他遺留下的手稿中也表明了他要對河南進行全方面規劃建設的決心。但遺憾的是,馮玉祥的大部分計劃並沒有真正落實。
馮玉祥是一個理想主義者,這也註定了五縣設立後的情況與他的想法會有很大出入。在設立五縣之前,河南省已有洛陽、鄭州這樣規模較大的城鎮,而五縣的設立剛好可以起到補充的作用,從而帶動整個河南省的發展,讓老百姓在家門口也能夠過上好日子。
按照馮玉祥的規劃,五縣設立之後便要開始修路,讓縣與縣之間可以更好地進行貿易往來,此爲第一步。之後要修建學校、醫院等場所,讓百姓有學可上,有病可醫,此爲第二步。最後便要修建公共娛樂設施,配合適當綠化,此爲第三步。此番建設下來,最少需要十年的時間。
三縣被撤,流入歷史長河
然理想雖好,卻猶如曇花一現。隨着局勢的變化,平等縣、自由縣、民治縣很快被撤,世人再難尋找其存在的痕跡。而馮玉祥自此之後在多地奔波,再沒有回到這裡一次,令人不由得感慨萬分。他真的對這裡傾注了真摯的感情,又怎會不希望這裡發展的更好。
平等縣於1931年被撤,但爲了紀念馮玉祥對此地的付出,當地仍然保留了平等鄉的名字。從1927年至1931年,該縣頻繁更換了10次縣長。由於每一任縣長在任時間短暫,很難對當地進行有效的治理。因此原本前途大好的平等縣,就這樣逐漸走向衰落。
自由縣於1932年被裁,和平等縣相同的是,它存在的五年裡頻繁更換了10次縣長。但該地憑藉着便利的交通,還是頑強地發展着,呈現出繁華的景象。當地貿易的自由發展,與縣名不謀而合。後來雖然更改了名字,但當地人卻早已掌握了自由的含義。
民治縣於1931年被裁,該縣被分割成幾個部分,併入周邊的縣城之中。
從建立到被撤,這三個縣中最長的也不過維持了五年的時間。而這些縣名由於太過驚世駭俗,也給當地的百姓造成了一定的困擾。但究其原因,還是馮玉祥的思想走在了時代前面的緣故。生不逢時,自古以來便令人痛苦又無奈。
兩縣保留,百姓永遠銘記
幸運的是,博愛縣與民權縣保留至今。其中博愛縣於1938年被改名爲清化縣,於1961年9月得以恢復。該縣有着豐富的自然資源,爲當地的經濟發展創造了優異的條件。如今博愛縣的農副產品已經銷往全國各地,真正做到了將愛分享給更多的人。
在這五縣之中,發展的最爲平穩的當屬民權縣。該地有着悠久的歷史,卻在馮玉祥將軍重新命名後蓬勃發展。交通四通八達,這爲經濟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當地百姓的共同努力下,民權縣終於摘下了貧困的帽子,沒有辜負馮玉祥將軍對它的美好期望。
與周邊縣對比,不難看出馮玉祥深遠的眼光。博愛縣地處豫、晉、冀三省交匯之處,周邊又有青天河風景區與神農山風景區。在交通上起到連接三省的作用,在地理位置上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而將該縣取名博愛,也表達了馮玉祥對於孫中山思想的深刻認識。
孫中山曾表示:“博愛”是吾人無窮之希望,最偉大之思想。這一名字既表達了馮玉祥對這裡的美好期盼,又展現了他希望通過博愛縣打通河北、山西、河南的遠大理想。
在馮玉祥的心中,有一個關於河南的偉大藍圖。而這一藍圖要想實現,需要許多人的共同努力。
民權縣則介於魯、豫兩省交匯之處,起到了連接山東省與河南省的紐帶作用。
若一個縣的設置還可以認爲是偶然,兩個縣皆處於省與省的交界之處,足以見得馮玉祥對其有着極其長遠的規劃。考慮到民國時期人們的思想與現在相比還有很多侷限性,能夠考慮到這種程度着實令人佩服。
馮玉祥渴望建設的,遠不止河南省這麼簡單。在他的心中,承載着的是整個祖國。但要想實現全國經濟等方面統一發展,卻顯得不太現實。這也註定了馮玉祥的美好計劃,只能停留在他的腦海之中。
雖有爭議,但愛民之心永存
“只求爲民只求爲國,此志不移誓死抗倭。”回首“布衣將軍”馮玉祥的一生,人們對其爭議很多。
但站在如今的角度評判歷史人物顯然並不公平,他們的視野是有侷限的,因此他們功過都應得到正確的看待。人們嘲諷馮玉祥幾次轉變立場之餘,也不能忽視他對國家對百姓做出的貢獻。
馮玉祥出身貧寒,卻沒有放棄改變自己的命運。他在戰場上不畏生死,爲自己贏得了權力與財富。但在忙碌的作戰之餘,他仍然可以堅持學習新的知識。這種精神,着實令人們敬佩不已。
作爲一個生於封建時代的“大老粗”,他卻可以接受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思想,並且將其運用到現實中,此舉遠非常人所能做出。而他對待百姓又是一片赤誠,不計得失帶領老百姓拋棄封建糟粕,迎接全新的生活。
在晚年的時候,馮玉祥也曾考慮過學習西方的技術,讓國家變得更加強大。但遺憾的是他遭遇了“意外”,葬身於茫茫大海之中。他的一生是不斷學習不斷試錯的過程。他的幾次轉變也是因爲思想認識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因此對於“布衣將軍”馮玉祥,人們還是崇敬多於鄙夷。畢竟愛國之心值得尊敬,愛民之心值得歌頌。博愛縣與民權縣的百姓,將永遠記得他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