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寧德有個“文旅鄉建科技服務團”

2019年,福建省委組織部組織了一批綜合素質較好、具有較高專業技術水平和較強組織協調能力的幹部組成科技服務團,深入各鄉村,助力當地實現脫貧致富。2020年,“省級科技特派員江敬挺牽頭組建了福寧文旅鄉建科技服務團,與常源村簽訂協議書,幫助常源村打響鄉村旅遊品牌

近日,福建省寧德周寧禮門鄉常源村熱鬧非常,村道兩旁停滿了自駕車,遊客們有的沿着河岸欣賞美景,有的參觀明清老宅的木質窗雕……

“我是跟着朋友自駕過來的,在這個小村落裡,能看到秀美的風光、別具特色的古民居,感受古樸的自然和歷史氣息,不虛此行。”來自福州的遊客張生高興地說。

走進常源村,記者看到,道路兩旁建築外牆上掛着杜鵑瑞香常春藤景觀植物,引來衆多遊客拍照。“我們選用的花盆以本地的棕和各色陶盆爲主,棕衣土陶是這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配植的觀賞性花卉也是團隊成員移植過來馴化種植的。” 福寧文旅鄉建科技服務團負責人、福州市鼓嶺旅遊度假區管委會掛職幹部、周寧縣文體旅遊局副局長江敬挺說。

如今的常源村旅遊資源獨特,60餘棟明清古民居依山而建,“三疊瀑”氣勢如虹,潺潺溪水常年流經古村,常源村因此得名。

可是,往日的常源村卻是另一番景象。山高坡陡谷深,山上裸岩林立,沒有幾塊像樣的平地。因爲條件艱苦,青壯年都外出打工了。2017年村財政收入才5萬多元,是福建省級貧困村

2019年,爲深入貫徹福建省委、省政府《關於進一步扶持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福建省委組織部組織了一批綜合素質較好、具有較高專業技術水平和較強組織協調能力的幹部組成科技服務團,江敬挺就是其中的一員。同時,他作爲省級科技特派員,掛鉤常源村。

2020年,江敬挺牽頭組建福寧文旅鄉建科技服務團(以下簡稱“服務團”),邀請福建省農科院農業工程技術研究所、中央美術學院、福建省農林大學的師生以及縣文體和旅遊局的幹部等作爲團隊成員,與常源村簽訂協議書,協助村兩委籌措鄉村旅遊發展資金,重點挖掘、保護、深耕當地人文資源,加快常源村生態景觀提升,打造鄉村生態宜居環境,積極研發文化和旅遊產品,打響鄉村旅遊品牌。

江敬挺帶領服務團,創新性地對生態景觀樹種進行高山培育馴化。“常源村海拔680米,景觀植物比較單一,再加上自然災害導致山體滑坡,局部生態遭到破壞,需要進行生態修復。”江敬挺說,2020年以來,服務團將耐寒的山櫻花、月季、杜鵑等30多種觀賞性植栽花卉,移植到高海拔山區進行馴化種植。2021年元旦,周寧經歷20年一遇的極低溫天氣,然而,經過高山馴化抗寒植栽的觀賞性花卉成活率達到了96%,這讓服務團更有信心了。

3年前,常源村駐村“第一書記”餘昌武帶領村裡不斷完善基礎設施,修建了清水步道、棕崗坮觀景臺、遊客服務中心等設施,2019年常源村成功入選第五批國家級傳統村落名錄。

爲了用好這塊金字招牌,讓旅遊助推鄉村振興,江敬挺與餘昌武等村幹部以及服務團成員反覆研究,針對古民居的修復、古巷道的復原、村口景觀改造提升等制定了詳細的工作計劃。同時與有關企業一同調研,策劃古村落保護、文化空間、親子農場主題民宿、特色餐飲等旅遊項目,並着力推進。

2019年,在外經商的黃傳傑帶着家人返鄉,辦起了景觀主題餐廳,建起了農場,還開辦了一家民宿,年均收入超過20萬元。“今年春節,雖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但遊客還是很多,增收約2萬多元。我們正在擴建民宿,準備新增20多個牀位,到時就能接待大型團隊了,就能夠帶動更多村民一起脫貧致富。”黃傳傑說。

今年春節回家過年的村民黃傳孝,看到家鄉的變化後,與幾位鄉賢一同回鄉創業。服務團成員潘宏主動爲他們提供指導,幫助其打造網紅農場。同時,還和江敬挺等一起,爲村民們開展高山苗木的基礎育苗、假植、植栽抗寒防護等技能培訓,下一步還將開展盆景製作等方面的培訓。

“服務團”的另一位成員、來自中央美術學院的黃翊,對於常源村獨特的古村落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充滿信心,正在制訂常源景區的旅遊規劃文創產品的研製規劃等。

2020年以來,江敬挺牽頭組織了福州地鐵專列宣傳推介、福州三坊七巷周寧全域旅遊推介、首屆周寧房車休閒旅遊大會等10多場文化和旅遊推介活動,和50多家旅行社進行對接,推動常源村發展團隊旅遊。數據顯示,去年6月到今年3月底,常源村的民宿、餐飲、購物等旅遊項目,爲當地村民增收300多萬元。

爲了進一步豐富旅遊產品,江敬挺指導村民對房前屋後進行美化,對田地進行統一規劃,着力打造網紅“開心農場”;與有關企業一起開發康養休閒產品,引導村民開發農家樂和民宿,完善村民合作社機制,參與鄉村旅遊建設。

餘昌武說,隨着鄉村旅遊的發展,常源村的旅遊收入從2017年的不到3萬元增加到2020年底的800多萬元,村財政收入也從2017年的5萬多元增加到2020年底的20多萬元。2019年,常源村成功脫貧。

江敬挺表示,下一步,他將帶領服務團致力打造科普研學、農耕體驗、文化傳習、康養度假等文化和旅遊產品,加快培育“有技術、會經營、真情懷”的新型村民,激活鄉村旅遊經濟合作社活力,打造金牌旅遊村,同時通過多元化營銷,讓鄉村旅遊深入人心,讓當地人記得住“鄉愁”,也讓遊客瞭解“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