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健資源南北不均 龐寶寶家長盼國健署給予協助
龐貝氏症病患照護不易,通常要從新生兒時期開始復健,圖爲醫師對嬰兒進行肌肉張力檢查。(北榮提供)
龐貝氏病童練習走樓梯時也得特別小心,最好是由醫護人員從旁協助。(北榮提供)
呼吸訓練在龐貝氏症復健中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北榮提供)
北榮兒童醫學部主任牛道明,發現越早對嬰幼兒使用酵素治療效果越好。(北榮提供)
在2005年以前,龐貝氏症因沒有藥物可治療,很少新生兒能活超過1歲,但在葡萄糖苷酵素藥物問世後,許多病童重獲新生,臺灣也在2008年領先全球將龐貝氏症納入新生兒篩檢體系,不過社團法人臺灣龐貝氏症協會理事長鄧慧娟認爲,除了藥物治療之外,病童最需要的是復健資源,但復健治療機構南北分佈不均,期盼政府將來不僅能擴大新藥適用對象,也能縮小南北復健落差。
出身臺南的小棠一家,爲了治療與復健,每週都要搭車前來臺北榮總,圖的就是良好的復健規劃與專業檢查,小棠媽媽指出,過去曾在臺南地區尋找復健機構,但多半要等3至5個月纔有門診,因此最後還是決定每週往返臺北、臺南,讓小棠接受最好的復健安排。
小棠媽媽表示,北榮建議小棠透過游泳的方式復健大肌肉,因此起初每天都會讓小棠學習游泳,學到現在不但能參加學校的游泳隊,還曾拿下游泳接力賽的第一名。此外,爲訓練小棠的小肌肉羣,平時也安排她去上繪畫課,現在除課業之外,還參加舞蹈、桌球等運動,爲的就是維持肌肉一定的訓練量。
北榮兒童遺傳內分泌科主任楊佳鳳表示,龐貝氏症的復健是漫漫長路,且需持續進行,過程中得由復健醫師進行專業評估,從北榮的病患可看出,無論是在大動作的表現,或是身高、體重以及腦部的發育,都比國外來得好,小棠身爲首批用藥的病童,每次跨越的障礙都對龐貝氏症病童來說是一大鼓舞。
北榮兒童醫學部主任牛道明指出,從長遠看來,唯有基因編輯一途才能根治龐貝氏症,不過該技術目前仍在研究階段,現在的治療趨勢是朝補充性藥物研究,或許將來可在胎兒出生前就先注射酵素,療效可能會比出生後來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