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車終於不再只是「玩概念了」

在智能電動汽車上不斷涌現新事物,這些新技術與概念都在從「非共識」的嘗試走向「共識」下的趨勢。

作者 | morty

Dream Car、Image Car、Show Car……20 世紀 30 年代,剛剛出現的概念汽車(Concept Car)並沒有統一的名稱。但這些不同的叫法都在傳達一個信息:這些車是不準備在短期內投產的。20 世紀 60 年代它甚至被叫爲實驗車(Experimental Car)。

在百年的汽車歷史中,概念汽車更像是藝術舞臺上的時裝秀,不一定能在現實生活中流行,它體現設計師對未來汽車發展方向的一種構想靈感和風格。

概念汽車的展示,成爲了世界各大汽車公司藉以展示設計理念和表達設計訴求的最重要方式,甚至是對於更長時間週期內的汽車設計與技術發展的「預測」。

但往往爲了更加「吸引眼球」,新奇原則、奢侈原則成爲了概念車的必需品。從「概念」走向「現實」留下的往往只有車身設計上那可憐的幾條曲線了。

這樣的落差往往讓消費者難以接受。

如今在智能電動汽車逐漸成長的時代,這種現象正在被改變,新技術的發展落地逐漸開始追上「概念」。

電動化的汽車產品不斷涌現、迭代與更新更是在不斷加速。先進的電子電氣技術被更快速的搭載在電動汽車上,概念車被越來越快速的落地量產。

因爲擺脫了發動機與變速箱、轉向系統等傳統動力部件的束縛,電動汽車的產品形態也開始在設計、佈局等方面悄然發生轉變,甚至完成當年無法落地的「概念」。

01

技術開始追上了「概念」

電動時代,新涌現的造車新勢力們鮮有展示「概念車」。相反卻是以每年推出一款新品的產品策略在快速落地和驗證自己對於產品與需求的理解。

電動汽車的出現引領了一個汽車產品「快進化」的過程。汽車產品的「迭代週期」逐漸縮短,因爲芯片、傳感器、電子電器相關的技術應用,新技術在汽車上的驗證和迭代越來越迅速,也似乎更加符合今天移動互聯網快速變化的趨勢。

這樣的變化也影響着老牌車企們在「產品進化」上的理解。在今年上海車展期間,日本汽車製造商豐田的 TOYOTA bZ4X CONCEPT 概念車首發亮相,全新的科技感造型以及車頂太陽能充電板、異形方向盤+線控轉向系統等一系列超前設計讓人眼前一亮。

出乎意料的是,如今,豐田 TOYOTA bZ4X 量產車型揭曉,卻意外 100% 還原了此前概念車。這是豐田對於電動汽車「產品進化」的全新改變。

這款車其實是豐田推出的第一款從零開始打造的全電動汽車,是豐田 bZ(Beyond Zero)純電動專屬系列的第一臺車,基於豐田專門生產電動車的 e-TNGA 平臺打造。它將概念車的超前設計一一落實,成爲了一款能夠真正上路的「概念車」。

太陽能充電車頂其實一直是新能源車主的一種「嚮往」,但往往由於技術和成本的原因被車企放棄。而 bZ4X 希望落實這項「補能創新」的嚮往,推出了可選裝的太陽能充電板全景天窗車頂。

從概念變爲現實,bZ4X 充分考慮了這項技術的效率問題。目前,這款太陽能充電板能在車輛靜止時爲車輛電池組充電,進一步提升續航,據豐田估算,每年可以補充 1800 公里的行駛里程。按照一般城市用戶的用車頻率,這樣的表現足以提供每年中至少有一個月的續航里程。

在原本的汽車研發過程中,一款概念汽車到對應的量產車型的生產,要進行大量的量產準備工作,包括對新技術的推向市場的節奏掌控,最快也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而豐田這樣的老牌車企卻在打破了似乎是自己曾經建立的固有規則。

汽車因爲電動化與智能化帶來的革命,終於可以擺脫「玩概念」的模式了。

02

方向盤上的「非共識」創新

在智能電動汽車這一個新物種的發展過程中,技術的發展方向、新功能的推出、以及最底層的材料創新都有着非常多的不確定性,準確的說,這些技術與概念都在從「非共識」的嘗試走向「共識」下的趨勢。

在這款 TOYOTA bZ4X 從「概念」變「量產」的過程中,就有一項「非共識」的創新不可忽視。那就是被豐田稱爲「One Motion Grip」的技術,是豐田首次實現線控轉向系統與異形方向盤相結合。

異形方向盤從專業領域走向普通大衆更像是電動汽車創新上的一個「非共識」。

此前,在剛剛發佈的 Model S Plaid 上的 Yoke 方向盤正是一個「異形方向盤」。但豐田的「One Motion Grip」卻因爲線控轉向系統的加入讓「異形方向盤」更進一步,使之成爲了一個更完整的功能創新。

簡單來說,所謂「線控轉向」是將傳統機械轉向「電子化」的一項技術。傳統的汽車轉向系統通過方向盤與轉向輪之間的機械連接進行工作的,而線控轉向系統則使用電信號取代了機械連接。

傳統機械連接的轉向系統中,方向盤轉向角度與車輪轉向角度的比值——轉向傳動比是固定的。而「線控轉向」與汽車遊戲模擬器類似,它可以通過電子設置更輕鬆的調節「轉向傳動比」,甚至是「力矩」以帶來不同的駕駛感受。

所以因爲「線控轉向系統」,豐田將 bZ4X 的方向盤轉動角度設定爲 ±150°的更小值,來實現無需換手打輪即可完成轉向操作。基本上是一把方向盤就可以完成掉頭與彎道行駛等操作,更加人性化。

這正是豐田異形方向盤超越特斯拉 Yoke 方向盤的關鍵。

但這還不是「線控轉向系統」的所有優點,之所以稱之爲下一個時代的技術,是因爲它通過更多冗餘設計和更可靠的電信號取代了機械傳動軸的連接。可以說是將汽車底盤平臺與座艙平臺完成了「分離」。

這樣的「解耦」帶來的是更大的空間與設計的想像力。以 TOYOTA bZ4X 的「Activity Hub」設計理念爲例,中控臺的這塊 7 英寸的儀表盤,正好位於方向盤中間線位置,能讓駕駛員以最小的目光移動來查看儀表信息。

同時,儀表盤拉到了窗沿下部、中控臺下沉式設計,工程師所做的一切都讓駕駛員在坐進車內第一感覺是比常規燃油車更開闊的視野,以及一個更寬敞的駕乘空間。前後排腿部空間,甚至達到了同級別 SUV 車型的最高水平。

雖然在 bZ4X 這款車上還有很多科技配置與服務,但從概念到現實的快速落地,以及像「One Motion Grip」這樣的下一代技術,都爲我們帶來了「超越零排放」的感受。

可收縮隱藏的方向盤、可以左右移動的駕駛位置……因爲「線控轉向系統」的一步步落地,變得不再是遙不可及。

正是這「非共識」創新一小步背後帶來的座艙與動力系統的「解耦」,以及擺脫了龐大的變速箱和發動機束縛,釋放了對電動時代汽車設計的重新思考,它可以更加純粹,更加多元。

可以橫向移動的汽車、隨意改變駕駛坐姿的汽車、甚至是車內佈局的重新調整,都在因爲電動汽車更自由的設計而發生改變。甚至是自動駕駛汽車製造商正在帶來的新一代的汽車亮點:可持續性、易於獲取,而不是個人所有權。越來越多的設計也不僅着眼於單一車輛的設計,還着眼於設計綜合交通和移動系統,在複雜的互聯移動體驗中優先考慮以用戶爲中心的設計。

bZ4X 這款產品給我們的啓示是,像豐田一樣將「概念」變爲「現實」,甚至在自己的產品上去擁抱一些「非共識」的創新將成爲電動時代的新現象。

當這樣的「非共識」嘗試成爲更多車企的創新策略,汽車產業中的變化速度將會越來越快,也會有更多值得期待的改變發生。

在可見的未來,甚至可能只是「迭代」一兩代產品,相信汽車的「固有形態」就將要被智能電動汽車重新定義。

本文爲極客公園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極客君微信 geekpar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