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吞吐量創全球記錄之後,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如何“軟硬兼修”?
2024年底,隨着第5000萬個標箱裝卸完成,連續15年領跑的上海港成爲了全球首個年吞吐量超5000萬標準箱的港口,創下了全球港口發展史的最高紀錄。面對外部不確定性增多和經濟下行等現實因素,疊加跨境電商發展和訂單碎片化等趨勢影響,上海港的運營不乏新的挑戰。創紀錄來之不易,面對未來愈加嚴峻複雜的形勢,上海在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中無疑既要增強“硬實力”,也需要彌補“軟實力”。
2016年6月,上海就通過了國內首部航運中心建設地方性法規。近日舉行的上海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修訂後的《上海市推進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條例》(下稱《條例》),將於2025年2月1日起施行。
《條例》首先強化國際航運中心“硬實力”。其中包括,明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規劃及相關專項規劃的編制要求,統籌保障航運中心建設用地和水域等資源需求;明確建設世界一流港口和全方位門戶複合型國際航空樞紐,提升樞紐功能;明確推動構建高效、綠色、暢達的集疏運體系,推動多式聯運發展,提升綜合運輸效率。
在強化水水中轉、海鐵聯運、沿海捎帶、國際中轉集拼等功能上,上海過去一年進展明顯,無疑爲5000萬標箱打下了基礎。
在2024年上海兩會上,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戰略研究部總經理丁嵩冰等7人提交了《關於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加快發展集裝箱國際中轉集拼業務的建議》。這份建議提出,上海港作爲全球領先的樞紐港,一直是中國與全球貿易的關鍵連接點。然而,在全球經濟疲軟、腹地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和適箱貨供應鏈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上海港腹地外向型製造業的適箱貨源增長面臨挑戰。
爲此,他們提出三點建議:首先,要提升基礎設施建設與優化佈局,特別是在洋山和臨港地區建立針對國際中轉業務的專業集拼倉庫和堆場,以降低轉運時間和成本,提高整體運營效率;其次,要加快法規和政策優化,利用科技創新提高服務品質,提高口岸監管便利化,出臺更加靈活便利的國際中轉業務監管政策,同時通過數字化平臺和電子圍欄等技術手段,提高國際中轉貨源與本地出口貨源進行拼箱的效率和靈活性;第三,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強化全球優質港航資源集聚,加強與上海港腹地外向型經濟的聯動,爲中小規模跨境電商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集拼服務支持。
上海市交通委針對這些建議作出了一系列行動。比如在優化國際中轉集拼功能佈局上,洋山深水港區小洋山北側作業區當前已開工建設,建成後將主要佈局國內支線和近洋航線。與此同時,上海港已經打造了國際中轉集拼智能監控平臺,實現外高橋和洋山兩港聯動貨物在途運輸的實時可視化監管。爲了加強監管創新和政策支持,上海港正在開展出口集拼貨源提前進入國際中轉集拼倉庫試點,優化區港直通功能,並探索區港一體化監管方式,提高便利性,並且正在研究國際中轉集拼相關扶持鼓勵政策。
在2024年底舉行的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座談會上,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明確提出,上海將加快完善集疏運體系,加緊推進小洋山北側作業區、東方樞紐等重大項目建設,打造長江經濟帶多式聯運中心,提高集疏運網絡互聯互通水平和運行效率,降低區域綜合物流成本。
同時,上海還將大力發展高端航運服務業,提高航運保險全球承保能力和服務水平,推進涉外商事、海事仲裁製度規則創新,不斷提高設施聯通水平,加快提升航運資源配置能力。
要提高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影響力和話語權,彌補高端航運服務業短板是一大關鍵。《條例》以強基礎、補短板、聚要素爲主線,着力加強航運服務體系建設,以提高航運資源全球配置“軟實力”。其中在高端航運服務方面,對支持開展航運運價、數據、碳排放權和綠色燃料等交易業務、提升航運金融服務專業化和便利度、推動航運保險和再保險協同發展、提供高質量法律服務等提出了要求。
在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的大背景下,航運競爭的底層邏輯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爲了獲得航運發展新賽道上的主動權,《條例》明確要支持航運領域基礎研究、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促進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包括推動航運數字化發展,推進現代信息技術在航運領域的應用,提升航運貿易便利化水平;推動航運智能化發展,提升航運基礎設施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建設智慧港口、智慧航道、智慧機場;推動航運綠色化發展,推進航運領域新能源、綠色燃料的示範應用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航運碳排放監測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