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化不利社會流動 衝擊共同富裕

中國社科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與經濟學家蔡昉撰文指出,高齡化社會加劇也影響社會結構的流動性。圖爲湖南農村老人聚會運動。(新華社)

蔡昉擔任中國社科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與經濟學家、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第十三屆全國人大會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務。主要研究方向包含農村經濟理論與政策、勞動經濟學、人口經濟學等。

據觀察者網引述蔡昉撰文指出,大陸邁向共同富裕目標要成爲「橄欖型社會」,需繼續提升目前4億中等收入族羣的人口比重,透過促進社會流動來改變結構。但也點出除經濟成長趨緩是社會流動的負面因素外,高齡化社會加劇也影響社會結構的流動性。

蔡昉表示,想讓總人口發揮出超大規模市場作用,以保證經濟增長的消費需求,邁向「橄欖型社會」是共同富裕的一個重要標誌,因此必須擴大中等收入族羣規模。依目前大陸國家統計局定義的中等收入族羣已有4億多人,但考慮到大陸有14多億人口,現今規模仍舊不夠大。

蔡昉指出,至今尚未形成「橄欖型社會」結構,歸根結底是社會流動的不足。觀察制約社會流動的主要因素,他表示總體來講,經濟增速減慢對社會的橫向流動性是有負面影響的,同時大陸人口高齡化正在加劇。

統計2021年大陸人口的自然成長率是0.34‰,2022年很有可能達到零成長。同年65歲以上老年人佔比已達14.2%,按照國際標準,大陸已正式進入高齡社會,而這也會降低社會流動性。

蔡昉說明,從個體層面看,隨着年齡增長,人們傾向於較少追求職業、居住地與生活方式變化,這會讓橫向流動趨於降低。其次從總體層面看,個體年紀變大降低變化意願這個微觀特徵,也彙總成爲高齡社會降低社會橫向流動的宏觀特徵,進而降低縱向的流動性。

蔡昉指出,從社會意義上來說,進入高齡社會後,需順應變化形成一個老年友好型環境,包括就業、創業與生活等面向。但這種環境形成需要時間營造,在此之前,上述因素都會產生降低社會流動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