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平衡已破 鉀肥面臨國際輸入性漲價

證券時報記者 餘勝良

鉀肥市場已輕微打破供需平衡,長期以來鉀肥供過於求的局面得到改善,國際鉀肥價格節節上漲,巴西顆粒氯化鉀到岸價接近400美元,而在3月份還只有300美元。國際價格也影響國內,最新鹽湖股份報價爲2450元/噸,淡季賣出了旺季的價格。業內預期鉀肥還會進一步漲價

這一次鉀肥價格上漲爲全球性,價格高的區域南美北美糧食的主要生產區域,核心原因是糧食價格上漲,生產者積極性提高,希望通過增產獲得高收益,造成鉀肥需求量上升。中國同樣如此,因爲玉米價格上漲,今年玉米種植面積同比增長4%,玉米對化肥的需求量遠遠超過大豆。鉀肥每年需求量自然增長2%左右,今年因爲種植積極性,打破了這個增長曲線

具體到中國市場,目前*ST鹽湖氯化鉀裝置運行正常,60%粉、晶第一到站報價2450元/噸,較上週上調50元/噸;青海當地小廠57%粉出廠價在1825元/噸左右,較上週上調50元/噸。進口鉀方面,港口庫存量相對充足,部分貨源零散補充,港口62%白鉀普遍在2700元/噸,較上週上調60元/噸;港口60%大紅顆粒鉀普遍2650元/噸,較上週上調150元/噸;邊貿62%白晶在2350元/噸左右,較上週上調75元/噸。

歷史相比,國內氯化鉀價格並不算高,歷史上我國氯化鉀價格曾超過4000元,春耕時節到達2300元乃是常態,偶爾也有超過2500元的時候,今年市場感覺價格大幅上漲,主要是去年價格太低。根據卓創資訊數據,2020年度氯化鉀均價格爲1954元/噸,較2019年2308元/噸的均價同比下降15.3%。*ST鹽湖去年7月份報價曾到了1800元的水準,在歷史上是比較低的。

去年氯化鉀價格低,是因爲國際市場價格更低,整個國際市場近年來一直處於供過於求狀態,產能持續過剩,主要是因爲國際大廠在鉀肥價格高的時期,開發了過多低成本產能,需求提升緩慢,導致國際大廠盈利不佳。據統計,有14%產能被雪藏,以平衡消費。直到去年,行業還一片悲觀聲音。今年上半年儘管價格上漲,但業內並不認爲會創出近年新高,就是因爲有持續性的產能過剩,比如鉀肥產能最大的Nutrien擁有500萬噸閒置產能,可以在價格上漲時重新啓動。

我國鉀肥供給對外依存度較高,2020年中國鉀肥自給率爲46.7%,所以高度受國際市場影響,當一部分市場價格提高後,國際大廠就希望其他區域價格也能提高上去。氯化鉀在全球依然是有高流動性的市場。

而我國鉀肥主產區青海國產氯化鉀生產情況普遍不太理想,近期有一家大公司要停產檢修,而*ST鹽湖競拍價格又屢創新高,加上港口庫存只有百萬噸可以銷售,讓經銷商惜售停售,加強了看漲情緒

能抑制價格的就是國際大廠重啓產能,國際大廠和其他公司如果擴建產能,就有希望維持供過於求局面,從而壓低鉀肥價格。

近來比較引人關注的是必和必拓位於加拿大的Jansen礦是否會持續投資,必和必拓已在過去數年花費超過40億美元下沉兩個1公里長的豎井,但它需要花費53億至57億美元才能將該礦投入生產。據瞭解,建設預計需要大約五年時間,Jansen礦在2030年之前不太可能達到每年約450萬噸的滿負荷生產。Jansen預計每年可生產800萬噸鉀肥,約佔世界總量的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