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強求貨幣政策透明化,其實是劃錯了重點

工商社論

不久前中央銀行的幾位理事公開出書,批評央行貨幣政策缺乏透明性,以及以往的操作模式不合時宜。歸納他們的主要重點如下:第一,央行應減少干預匯率,貨幣政策與目標應儘量透明化、講清楚,並在央行理監事會議中更充分的討論。第二,新臺幣升值已成爲常態,央行匯率政策面臨轉折點,不要再像以往一樣的干預,企業要有心理準備

雖然之前已有不少討論,但本文擬就貨幣政策透明化的論點,再加以討論。其實相較於過去,央行近幾年在公開場合談論貨幣政策、目標,公佈理事會會議記錄摘要,乃至於對房地產的看法,次數並不少,也努力朝逐步透明化的目標邁進。

國際比較而言,除了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少數國家之外,公開透明闡述自己國家的貨幣政策、目標的國家並不多,透明化並非央行必要的績效指標(KPI)。尤其是把貨幣政策、目標完全透明化,是否也意味着未來我們的央行喪失了部分的貨幣政策主權?也讓外匯投機客或投資客有明確的狙擊目標呢?尤其是當外資銀行,股市資金進出大,在臺灣外匯交易佔有壟斷性的地位。

學術上而言,央行的貨幣政策、目標,適度透明可提高效率,但完全透明化則不然。過去的文獻也指出,臺灣央行的透明化程度並不算低,同時,中等且適度的央行透明化、對外的溝通頻率,反而是最適當的透明化程度。

至於宣稱新臺幣升值已成爲常態,匯率政策面臨轉折點,政府應減少干預的論點雖然言之成理,但就實務理論上,小型開放經濟體的央行很難完全擺脫適度介入匯率的操作。

就實務上言,臺灣是淺碟子外匯市場,一天的交易量有限,其中少數幾家股市資金進出多的外資銀行,又佔了三~四成,佔有絕對的壟斷性力量,加上常常集中且單方向的衝擊市場。如果政府不干預,貨幣政策、目標又講清楚、說明白,底牌都亮了出來,匯率豈不被炒翻天了,更遑論還有虎視眈眈的避險基金香港之所以必須保持4000億美元以上的外匯存底,就是擔心避險基金狙擊香港和美元之間的聯繫匯率,臺灣能不擔心嗎?更何況近年來兩岸關係不佳,一旦有突發的緊急狀況,大量資金的流出、匯率的巨幅波動,恐怕是國人難以承受之重。

在對企業的衝擊上,外資一天買賣外匯新臺幣幾百億元,外加股市、保險資金的殺進殺出,政府可以完全不作爲嗎?一旦匯率劇烈波動,在面對傳統產業、中小企業、出口商、一般民衆的抱怨,加上立法院立委的斥責,央行恐怕一個頭兩個大。面臨實際操作時,才知道壓力的沉重。

在產業的影響上,臺灣近年來半導體電子資訊業的絕佳表現,掩蓋了不少臺灣產業發展的真相。近年來,產業M型化現象更加凸顯,高科技表現一枝獨秀,傳統產業、服務業者則有落差。一旦政府聽任新臺幣大幅升值,加上五缺問題嚴重,傳統產業恐怕不是留在臺灣升級轉型,而是以外移出走來回應。而服務業又是規模破碎,無力提供高薪就業機會,臺灣產業空洞化的現象會更加無解。

就理論而言,匯率有很大的外部性,匯率的大幅波動會影響進出口外債、投資、旅遊觀光等,它不像商品的價格,可以隨意大幅波動,影響的層面廣泛,而難以迴避。

其次,匯率早已不是由商品、服務貿易決定,金融面的熱錢、炒匯的外資銀行,纔是匯率決定的關鍵,聽任外資炒作、熱錢的興風作浪,將置企業於險境。更何況貨幣政策被充分預期到,政策就會完全失效,這是學術上的通則。有哪一個國家會推出自縛手腳的貨幣政策呢?

就國際經驗借鏡而言,美國的貨幣政策、目標透明化固然值得借鏡,但美國聯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FOMC),除了官派的理事外,不少是各地區聯準會的行長,有豐富的政策與實務操作經驗。臺灣的央行理事們,除了官派代表之外,多數是沒有實務經驗的學者,基於他山之石,是不是也應該適度增加有實際政策及操作經驗的銀行家呢?

有鑑於此,就實務、理論上的需求,小型開放經濟體在外匯市場適度的干預匯率仍有必要。至於央行理事要求透明化固然有其崇高的理想性,但貨幣政策及其目標的透明化應逐步、適度進行,並提出若干透明化的項目、具體作法。強求、催促貨幣政策的透明化,其實是劃錯了政策的重點。

現階段央行政策的重點,應該是採行管理式浮動匯率制度,以維持新臺幣匯率的穩定。同時,有效掌握匯率的波動,並協助企業避險,透過更多的政策工具與企業教育,來協助傳統產業、中小企業、出口商避險,這纔是真正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