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臺商迴流政策應有的新思維與新方法
政府力推臺商回臺,除協助其進行全球佈局,讓臺灣做爲關鍵供應鏈的調度運籌中心,並應思考如何引導臺商推動臺灣產業升級轉型。圖/中新社
日前蔡英文總統參加海外臺商活動時,提到近年來投資臺灣大爆發,因此政府「投資臺灣三大方案」已延長實施到2024年,蔡總統並再次表示政府鼓勵臺商回臺投資。誠然,從數據來看,臺商迴流的勢頭看似正旺,然而隨着國際情勢轉變與大陸調整對臺政策,政府推動臺商回臺投資,必須要有新的思維與行動。若一味因循泄沓,只會斲傷建構臺灣經濟韌性的契機。
由於大陸一直爲臺灣企業對外主要投資地區,自1980年以來,數以萬計的臺商基於生產要素成本考量赴陸投資;即便政府提出「戒急用忍」、「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等管制措施,臺商赴陸投資仍絡繹不絕。
而爲了增加臺灣經濟動能、平衡兩岸投資能量,2000年以來歷任政府的重要經濟政策之一,就是鼓勵大陸臺商回臺。扁政府時期就高喊大陸臺商回臺投資;2008年以來,大陸提出勞工、環保等經貿新政策後,一些傳產臺商感受到生產成本上升,因而考慮要將產線撤離大陸,馬政府即順勢提出臺商「鮭魚返鄉」計劃。但由於彼時大陸經濟情勢正好,且生產要素成本相對仍優於臺灣,因此馬政府時期,臺灣企業仍以每年約百億美元的金額投資大陸,臺商回臺投資成效有限。
但自2018年開始,美國向輸美的「中國製造」產品加徵懲罰性關稅後,全球經貿格局急遽轉變:美中貿易戰、科技戰逐漸加劇的同時,外溢擴散成全球性的地緣政治衝突;2020年開始,百年未見的新冠疫情全球肆虐,更讓全球供應鏈被迫加速重組。或爲了規避關稅,或爲了因應大陸嚴格疫情封控,許多臺商紛紛將部分產線移轉回臺,一時之間,原本乏人問津的工業區土地一位難求,商辦亦隨之水漲船高,水、電、人力等需求更是直線上升。
從統計數據來看,截至今年9月底,2019年啓動的「歡迎臺商回臺投資行動方案」,迄今已有297家臺商通過審覈,總投資金額約新臺幣1.19兆元。相較過去,這樣的成績當然值得肯定。但必須釐清的是,大陸臺商之所以回臺,並非臺灣投資環境一夕改善,而是爲了因應「一個地球、兩個體系」半球化下的重新佈局。換言之,臺商回臺的熱潮,就像站在風口上的豬,主要是時與勢所造成。
如此說法並非否定過去政府推動臺商回臺工作的努力。恰恰相反的是,爲因應突然暴增的大陸臺商轉移回臺需求,從中央到地方的招商單位,無不疲於奔命的協助臺商尋標的、找土地、覓人力。但如前所述,現今情勢已有新的變化,政府必須重新檢討臺商回臺政策,從釐清戰略目標開始,才能規劃具可行性的戰術。
從戰略層面來看:過去政府要求回臺臺商必須要具有智慧技術元素或智慧化功能,亦或高附加價值產品及關鍵零組件、國際供應鏈居於關鍵地位,如此以打造供應鏈韌性爲主軸的方向是正確的。然而,相信吾人都同意:臺灣爲蕞爾小島,土地、勞動力、水電等生產要素資源有限,不可能無限制的讓所有臺商回臺。因此,政府必須有宏觀視野,在推動臺商回臺的同時,協助必須轉移離開大陸的臺商進行全球佈局,讓臺灣作爲關鍵供應鏈的調度運籌中心;與此同時,政府亦應思考如何引導臺商協助臺灣產業升級轉型,同時應讓臺商參與更多地方創生,透過公私協力,爲臺灣的地方生態系增添資源與能量。
至於戰術部分:近幾年政府相關單位推動大陸臺商回臺過程,最大的荒謬是相關官員從未前往大陸。因此對大陸產業經濟發展、臺商在大陸投資經營等情況的掌握嚴重不足,進而導致推動政策過程,僅能被動迴應臺商需求。這樣的情事,或許可歸咎於疫情期間兩岸往來不便,但來年政府的當務之急,當是積極規劃前往大陸臺商投資集中的各個區域,一方面瞭解臺商更爲真實的投資經營狀況。更重要的是,就符合臺灣未來發展藍圖的特定供應鏈,制定全盤的產業鏈招商計劃。
總的來說,目前政府的臺商迴流政策,是基於臺商將全部撤離大陸的假想上。但這明顯違背現實的預設,只是讓臺灣產業的全球佈局更顯侷促。全球供應鏈重組是一個現在進行式。對臺商來說,基於避險思惟下的全球佈局雖然是不得不然的趨勢,但在臺商不可能放棄大陸市場、也不可能全部回臺的前提下,政府應更有魄力,以建構製造業大國的思維,立足臺灣,並勇敢走向全球,這纔是臺商回臺政策該有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