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疫後科技政策創新的國際趨勢─任務導向創新政策

無人載具廣泛應用,需要大家共同定義各類無人載具面臨的各種可能任務,並具體化成爲各種規格,後續各方研發成果,也具產業化的機會。圖/本報資料照片

推動「政策創新」非常不容易,因爲「創新」作法可能會衝擊到既有體系各成員的利益,使得創新的政策作法無法順利推進。不過,有趣的是,在COVID-19期間,國際間開發疫苗分享與合作,及部分國家爲了加速補充防疫設備(如呼吸器),除具體解決人類所面臨的問題外,而且還比過往科技創新政策作法更爲快速有效。這樣的成功政策經驗,在疫後受到許多國際組織及國家科技創新決策機構的重視。

在COVID-19之前,已出現科學研究成果開放科學研究資料(open science data)的倡議,不過落實情形及成效非常有限。在COVID-19期間,各國衛生組織爲了掌控疫情及開發疫苗,非常需要了解各方疫苗開發及臨牀實驗的結果,開放科學研究資料分享的作法,就成了重要的方向。不過,在疫情初期,由於缺乏協調的機制及原則,研究資料的開放出現許多科學研究資料品質及資料格式對應問題,而出現一陣子混亂。對於這樣的問題,歐盟與美國就出面建立資料交換的原則及平臺,同時也延伸到研究基礎設施的分享,在科學研究資料開放透明的趨勢下,也促進許多的研發合作,進而加速了疫苗的開發。這些成功經驗,受到OECD、APEC等國際組織的重視,紛紛積極倡議這樣的政策創新作法,稱爲任務導向創新政策(mission-oriented innovation policies,MOIP)。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長期支持國內智庫連結國際產業科技創新政策專家來臺分享,引進即時的國際產業科技創新政策趨勢。在10月的一項國際研討會中,智庫邀請到德國工研院Fraunhofer創新政策研究所主任、英國產業策略挑戰基金主任及英國創新智庫資深研究員現身說法。除分享他們對於各國創新決策機構對MOIP發展的觀察外,也明確指出應透過前瞻思維定義具體明確待解問題,並呼應待解問題集結利害關係人共同參與,從社經及科技角度有系統展開資訊交換、協作探尋具體解方及創新作法的研究。

這些專家認爲當中最重要的關鍵,在於藉着前瞻思維選定重要及具挑戰性政策議題時,除可集結各方,包括業界、學研及政府部門的精英共同解題外,由於該具政策議題的解決,已經是個政策「需求」,這「需求」在出現具體解方後,除挑戰性政策議題能出現創新解法外,該解方也會真正具體落實,甚至有商業化、產業化的可能。

臺灣當前所處的國內社經及國際政經環境,其實有着許多具挑戰性的政策議題。例如在美中科技戰、俄烏戰爭開戰後,維護國家安全已成各界共識,特別是俄烏戰場上,衛星無線通訊、無人載具的廣泛應用,已是現代戰爭的新模式。在此種情形下,就需要大家發揮想像力,共同定義各類無人載具在戰場上所面臨的各種可能任務,並將這些任務具體化成爲無人載具所需要的各種規格,包括晶片、軟體及電池等,邀集產業及研發機構利害關係人,建立交換資訊平臺,分別對應所需要的規格及具體解決要求,開發出解方。這樣的系統解方,不但將成爲臺灣國防戰力的一環,後續各方所開發出來的成果,也具產業化的機會。

又如臺灣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面對這樣的大趨勢,除了政府經常提及要引導高齡者健康與自主外,其實還需廣泛提升國民的健康,因爲當大多數國民都相當健康,纔有餘力與高齡者一起過好生活。而要廣泛提升國民的健康,也可以視爲一個具挑戰的任務,它可以集結工作環境、飲食、運動、醫療健康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共同討論解方,包括飲食、運動及個人化健康狀況紀錄等,甚至引進保險機制,設計「外溢保單」創造國民增進健康的誘因,提供所有國民可負擔得起的增進身體健康方案。在這個具挑戰的任務下,除可廣泛達成提升國民健康外,也可能帶動餐飲、運動、穿戴裝置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歷年來臺灣科技創新政策的推動作法,大致都跟隨着國際創新政策的新趨勢及對準臺灣的問題。20餘年前,國際上鼓勵學界參與產業創新,經濟部及國科會隨之提出學界科專及多項產學合作政策工具。後來,國際上鼓勵業者間合作進行創新,經濟部也提出對業者的創新平臺補助,鼓勵業者進行合作創新。

按國科會最新的科學技術統計要覽,產業界執行的研發連年提高,到2021年已佔臺灣整體研發經費的84%,在政府研發經費執行比重下降的情形下,順應並引進國際科技政策創新的新趨勢,即以政府預算引導國內特定議題的利害關係精英,共同解決臺灣重要問題,應該是個需要試行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