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論政院半導體產業政策應有的思維
行政院於日前召開院會,聽取科技會報辦公室「美中科技戰下臺灣半導體前瞻科研及人才佈局」報告,蘇院長表示,半導體產業不僅是臺灣的護國神山,也是支撐全球數位經濟發展的基石,當全世界急於加大投入半導體供應鏈時,政府將積極打造科學園區爲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基地。
院會拍板這份報告,未來將從製造、人才、技術與資源三個方向突圍以穩固臺灣國際戰略地位,擴大既有優勢。在人才供應上,將由企業與大學共同設立三~五所半導體研發中心;在技術與資源上,涉及設備與材料,在設備方面,要協助臺灣廠商提前佈局12吋晶圓製造之利基設備,朝向化合物半導體發展,使廠商能跨越一線大廠之門檻,生產未來需要的12吋晶圓製造設備,期望2030年之前,能生產1埃米(0.1奈米)尺度的半導體。
在材料方面,現正規劃推動高雄半導體材料專區,結合高雄既有材料與石化聚落優勢,帶動材料與石化產業升級,未來將以楠梓的高雄煉油廠爲半導體材料研發核心,北接路竹、橋頭至南科爲新興半導體制造聚落,南接大社、仁武、大寮、林園、小港半導體材料、石化聚落,並結合臺積電、日月光、華邦、穩懋等半導體廠,建立南部半導體材料S型廊帶。
這份報告宏觀全局,其擴大臺灣半導體優勢的用心不可謂不大,然而,就在行政院拍板這份報告的前一天卻發生南科(南部科學園區)跳電,使廠商損失不貲,雖然臺電認爲這是外力所致,但如果政府不能降低跳電風險,這份宏觀全局的報告又有何用?更令人憂心的是,隨着非核家園期程逼近,爲補上電力缺口,這些年政府全力投入風電、太陽光電,並加速規劃於觀塘興建天然氣第三接收站以供燃氣發電之需,此即外界所稱「三接」。然而,如今地面型的太陽光電進展不如預期,而三接又遇藻礁爭議,來日電力的供給風險勢必升高,電力若不能穩定供應,這份半導體發展的方案,也只是天方夜譚。
另外,今年以來全臺缺水,不少水庫的有效蓄水量已降至10%以下,沒有足夠的水,非僅難以正常生活,生產活動也無法順利進行,臺灣雨水的豐枯比非常懸殊,中南部甚至達9:1,這意思是九成的雨水集中降在每年5~10月豐水期,如果不把豐水期的雨水以水庫、人工湖留下來,來年枯水期日子就難捱了。大臺北迄今水情之所以較緩和,正是因爲有翡翠水庫,過去爲解決南部缺水問題,經濟部曾提出美濃水庫、曾文水庫越域引水、高屏大湖等規劃,但如今全都偃旗息鼓,水的問題不解決,每年都得抗旱,政院這份前瞻的半導體方案只怕也難以實現了。
今天大家都說臺積電是護國神山,而這個護國神山是怎麼來的?多數人未必知道,故事是這樣的,1970年代在那個紡織工業如日中天的年代,李國鼎、孫運璿兩位前後任經濟部長已意識到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潛力,多次赴美攬才並於1980年設立新竹科學園區,行政院開發基金更投資一億美元創立臺積電,延攬張忠謀主持,這些努力雖未有立竿見影之效,卻爲半導體產業發展做好準備,讓臺灣得以在匯率升值、產業外移的1990年代跨向資訊電子領域,成就了臺灣今天的經濟榮景。
李國鼎的遠見成就了科學園區及臺積電,1994年那位寫在春風裡、劍河倒影的旅美學者陳之藩返臺,於成大任教時,曾與來訪的李國鼎談及產業發展,陳之藩把這段聊天內容寫成散文,文章寫道:「因爲只有我一個人在成大醫學院陪李國鼎,我們的話題便集中在科學園區的成功上。他認爲這個時代變動得太快速,國際競爭得太激烈,政府給不了企業家或科學家任何實質的幫忙,除了找廠地、供水電、員工的食宿及其子女的教育可儘量輔助和充分解決以外,研究及出產的正題是插不上嘴的。」
李國鼎在劍橋大學學的是低溫超導,其對半導體產業的認識自然非一般閣員能及,加以曾任經長、財長及政委,對政府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也知之甚深,因此在科學園區、半導體產業逐漸上軌道後,便認爲政府接着只要把供水電、找廠地、辦教育做好即可,研究及出產,政府是插不上嘴的,這話雖然簡單,卻是實在的。
經濟學對於政府是否該有產業政策一直有兩派的意見,有人認爲只要有總體政策,不需有產業政策,但也有人認爲該有產業政策。調和這兩種看法,在發展中國家,是要有產業政策的,以集中資源取得發展初期的成功,及至經濟逐漸成熟,政府大概只要顧好水、電及教育即可,其他的事應由市場來決定。李國鼎大概就是循此準則,於1970年代扮演推動者,至1990年代則認爲政府只要從旁協助即可。
我們肯定行政院的努力,然而今天政府在發展半導體產業這件事上,卻應如李國鼎所言,務實的把水電、找廠地及辦教育做到百分之百的好即可,那些前瞻的願景,自應留給業者自己去創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