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中國恆大債券暴跌與人民銀行降準
最近金融風險的焦點在香港,6月30日在美國上市的滴滴出行,在7月4日遭到中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重拳打擊,將滴滴的App全面從應用商店下架,網信辦的禁令一出,滴滴剛上市的股價瞬間重挫早在預期之中,但是香港的網路科技股卻同時遭到波及,騰訊、美團、京東、快手等大型龍頭網路公司股價集體大跌。北京從緊急喊停螞蟻集團上市之後,從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市場監管總局、一直到網信辦,一連串收緊網路公司的政策持續出臺,全面緊縮中國新興網路科技公司的營運。
大陸當局全面整頓網路產業秩序固然是政策上的當爲,不過其對滴滴出行的整頓,一個動作就造成香港恆生指數大跌807.49點,國企指數重挫327.28點,香港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從2月的高點持續下跌已經進入第四個月,騰訊與阿里巴巴跌幅都在三成上下,其他的腰斬或是跌掉六成的比比皆是,累計前十大互聯網上市公司的總市值,與2月高點相較已經縮水逾6兆港幣,其間可以看到股東劇烈換手、外資股東逃跑的跡象。
香港金融市場的變局來得又快又猛烈,7月9日紫光集團發佈公開訊息,公告收到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送達的通知書,主要內容爲:相關債權人以紫光集團不能清償到期債務,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且明顯缺乏清償能力,具備重整價值和重整可行性爲由,向法院聲請對紫光集團進行破產重整。向北京法院聲請紫光破產的是徽商銀行。
紫光債務餘額達人民幣527.81億元(約新臺幣2280億元),其中有328.16億元人民幣是一年之內到期的短期債務。不過,紫光破產規模雖然驚人,破產程序仍可以歸屬於「有秩序的破產」的範疇,紫光集團從去年11月開始出現債務違約,至今已經長達八個月,走入破產其實並不意外,以大陸金融監理當局近年持續卸下「剛性兌付」的責任,陸續有經營不善的中大型國營企業進入破產重整,紫光後續清償工作應該已經獲得一定的安排,不至於引發漣漪效應。
相較之下,地產龍頭中國恆大以及金融集團中國華融的債務危機,可能對市場造成更大的衝擊。中國恆大與中國華融都有超過200億美元的海外美元公司債,是許多「高收益債券基金」提高報酬率與配息的重要資產,但是恆大長期陷入債務危機,去年開始折價出清存貨(售屋),6月底公司發佈訊息,有息負債已從去年高峰時的8700多億元人民幣,降至目前的5700億元,債務壓力大幅減輕。
但是恆大在香港發行、交易的美元債券,卻在7月初出現跳水式暴跌,2024年4月到期的美元公司債上週五成交利率爲年息31.75%,形同破產;另外在香港掛牌交易的股價也一路走低,上週五收盤9.47港元,只剩下去年7月高點28港元的三分之一。恆大創辦人許家印雖然在七一百年黨慶的慶祝活動中露臉,股票與債券卻仍然暴跌,顯示政府也正在對恆大采取嚴厲的重整措施。
另外一個香港美元公司債券的發債王華融同樣陷入債券價格大跌、利率暴升的危機,華融的重整是香港今年最新引爆的重頭戲,從農曆年後一路延燒至今,華融2025年元月到期的美元債券,發行餘額高達14億美元,市場交易利率在4月15日一度飆破23%,後來雖然在一連串整頓措施後有所平息,6月之後再度暴漲,上週2025年元月債券的最新交易利率已經來到年息17%。
理論上,華融與恆大最終都可以某種形式的「國有化」,來解決債務與經營困境,但是這兩家企業指標性太高,而且是中國企業在香港募集美元融資的領頭企業,華融與恆大的處理方式,直接影響總額超過8000億美元的中國企業海外債的未來,如果處理不慎,引發外資信心危機,香港作爲中國對外吸收全球資金的功能將會受到重大傷害。
今年全球經濟復甦,香港金融市場卻一路緊縮,從北大方正、紫光、恆大、華融,企業債務重組的規模越來越大,而被賦予接盤任務的平安保險集團、中信集團等,自身也因爲承接的債務負擔過重,陷入股價重跌的逆向循環。另外政府對互聯網企業的整編,也讓原本是香港股市亮點的互聯網股,成爲外資殺盤逃跑的目標。
此時人民銀行突然宣佈調降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人行公告降息目的是「改善金融機構資金結構,以更好的支持實體經濟」,顯示北京在6月嚴打大宗物資炒作,冷卻市場對通貨膨脹的預期心理後,已經回到主戰場,整理企業債務過高、大型龍頭企業經營不善給金融體系帶來的壞帳壓力。這個方向當然正確,但是,相較於能夠完全掌控的國內市場,香港的外資動態則有高度的挑戰性,香港原有的集資功能不只必須維繫,還應該持續強化,來挹注中國國內的經濟轉型需求,如何穩住香港外資的信心,避免觸發外逃危機,可能是北京金融當局未來一兩個月最困難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