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之/ 藝術發展的5項觀察

圖、文/張馨

近日Carter Cleveland(卡特•克利夫蘭,藝術教育藝術品收藏網站Artsy的創始人兼CEO)於華爾街日報發表對未來藝術的發展趨勢6項預測,我認爲值得臺灣藝術產業參酌,因此摘錄並中譯如下。

1. The art of tomorrow will be the technology of today. (今日的技術成就未來的藝術)2. An “upper-middle-brow” of art will emerge. (“中上層” 藝術涌現)3. The art market will expand massively. (藝術市場將極大的擴張)4. There will be many more galleries. (將有更多的藝廊)5. New artists will be discovered faster, and location won’t matter (as much). (新藝術家將更快被發現,所在地不是問題)6. Education today will ensure the longevity of art in the future. (教育是未來的藝術長久的保證)

根據Carter Cleveland的預測,對照臺灣藝術產業的發展趨勢,我提出5項觀察:

科技手作藝術創作將呈兩極化發展

Carter Cleveland所謂的今日的技術成就未來的藝術,是指以科技爲媒介創造虛擬實境的藝術體驗勢不可檔。我認爲上述與手作藝術的需求,將傾向兩極化的發展。或許我們先回想︰曾幾何時產品只要打上hand-made價格就可以倍翻?藝術品的真跡原作纔有市場價值?當10年前臺灣政府提出文化保存概念時,傳統工藝美術被列爲7項其中之一目標時,我們心知肚明,許多手作藝術不易被科技複製,若失傳後將永不可逆。

當技術成熟至取代手作、直接成爲藝術製作的媒介,一方面滿足手作無法達到的極致化的感官需求,但另一方面我深信人們會越加懷念手作藝術︰一種需要長時間積累的手部重複性動作才能完成的工藝;或是憑藉經年累月的繪畫功底,透過內心的沉澱後所完成的繪畫。

如今年Burberry的秋冬發表,以英國20世紀初布魯姆斯伯裡文化圈(the Bloomsbury Group)的繪畫風格爲靈感取材,設計女裝系列的手繪花草圖騰、男裝的手繪幾何色塊,我們明顯的察覺時尚悄悄的迴歸藝術史脈落,更有一種向手繪靠攏的傾向。

「藝術愛好」仍具小衆性格,「藝術普及」爲長遠目標

目前全球藝術市場的年度規模約爲660億美元,Carter Cleveland預測藝術市場將極大化的擴張,未來收藏藝術品的行爲將與收藏珠寶奢侈品一般。

我認爲這是一個作爲藝術推廣者遠觀的目標。畢竟珠寶和奢侈品大多爲可用型物品,與生活連結度相對較高。而藝術欣賞是一種經由培養而非天生的行爲,若沒有觸及藝術的情境,普遍令人難以進入。觀察臺灣近年來在臉書上認真經營藝術內容粉絲團,粉絲數皆不超過3萬人,由此可見「藝術愛好」仍有小衆性格,與「藝術消費成爲一般家庭普遍的支出」的目標相距甚遠。

複合式藝文展演空間的涌現,顯示跨領域、跨產業的藝術平民化

Carter Cleveland也預測,經營者利用全球性的藝術博覽會及網路平臺延伸觸角,改變藝廊擴張實體店面的策略,大幅降低租金成本,因此將會有更多藝廊成立。觀察臺灣畫廊界規模最大的組織---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目前有112間畫廊會員,近年來僅略爲增減,並無大幅度增加。

但值得關注的是,全臺各地結合餐飲、設計、時尚、建築等複合式藝文展演空間涌現,然而複合式藝文空間通常不以藝術品銷售爲營業目標,展演的策劃是爲轉化目標族羣成爲消費者,或反映經營者的生活品味及風格,此現象正好呼應了Carter Cleveland 預測“upper-middle-brow”(中上層)藝術發展的趨勢。“upper-middle-brow”出自文學評論家William Deresiewicz(威廉‧德萊塞維茨),用此形容具有廣泛吸引力及重要價值的文化內容。複合式藝文展演空間的涌現,指向藝術的發展已不僅爲迎合少部分引領潮流風尚收藏者,而應更具多樣化、跨領域、跨產業的進入常民百姓生活。

「我媒體時代,造就明日藝術之星

當進入「我媒體」時代,社羣網絡媒體(如facebook、twitter、wechat、youtube)已造成資訊接收及傳遞的典範轉移,藝術家的身份不再單一,可以是創作者,也可以是經紀人、甚至策展人。線上的社羣媒體或藝術品平臺,在沒有地域限制的條件下,也能突顯具有天份的藝術家,甚至造就明日之星

藝術的熱情是「培養」出來的

正如Carter Cleveland所言,人們對藝術的熱情是「培養」出來的。除了Artsy外,關心藝術文化的線上平臺包括Google Art Project,於2011年2月啓動,目前已涵蓋來自全球250多個文化機構所提供的數百萬件文物典藏,參與的藝術家超過6000名,藝術品、歷史遺址、古老建築都可以使用高解析度來欣賞,甚至納入「我的藝廊」作收藏。

臺灣藝術收藏羣的斷層危機,再再突顯培養年輕的藝術受衆應是當前最重要的事,以確保我們的下幾代有機會成爲藝術創作者、藝術愛好者、收藏者、或藝術贊助人。反之若藝術收藏雅好難以世代延續,加上臺灣藝術市場的封閉,投入藝術的專業工作者將驟減,如此形成難解的負循環,絕非我們所樂見的。

--張馨之,1986年生,臺北教育大學藝術造型設計研究所畢業。以「人文藝術」爲生涯發展職志,學生時期從事藝術教育工作多年,曾任帝圖科技文化公司公關企畫經理、藝術總監,後接任藝術部總經理。現爲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兼任講師、獨立藝術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