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與白的藝術:獨具特色的磁州窯|觀展
文博時空/文文博時空 作者 重光當我們列舉中國陶瓷史上的名窯時,唐代之越窯、邢窯,宋代之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元明清之景德鎮窯等是最常被提及的名字,它們被視爲各自時代最具有代表性的窯場,爲一時制瓷之典範。而磁州窯這一紮根於北方中國社會,燒造歷史綿延千年而不衰的龐大民窯體系,卻往往被人所忽略。
磁州窯位於河北省邯鄲市觀臺鎮與彭城鎮、臨水鎮附近,以及冶子村、東西艾口村一帶,由於過去認爲是雜器窯,因此不常見於文獻記載之中。目前所知最早對磁州窯的記錄當屬明初曹昭《格古要論》:“古磁器,河南彰德府磁州,好者與定器相似,但無‘淚痕’,只有劃花、秀花。光素者價高於定,新者不足論。”而明萬曆時期謝肇淛《五雜俎》也記載道“今俗謂窯器爲‘磁器’,蓋以河南之磁州窯最多故也。相沿已久,遂以名之。猶之銀稱‘朱提’,墨稱‘隃麋’也。”
隨着磁州窯址的不斷出土,龐大而精彩的磁州窯系統已然浮現在我們眼前,古人對它的讚譽並非空穴來風。大量留傳至今的磁州窯正向我們展現其強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以及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所應當佔據的重要位置。
01
【流韻千年】
磁州窯的燒造歷史源於北朝。根據窯址調查,磁縣的北賈壁村和峰峰的臨水村都有窯址,自北朝開始瓷器,是磁州窯的開端。北賈壁窯的青瓷產品胎色青灰,釉色呈青褐或青綠色,器型碩大,胎體厚重。器內有明顯的支燒痕,外壁則施半釉,輪廓清晰,製作規矩。
褐釉廣口瓶·東魏磁縣東陳村堯趙氏墓出土
而臨水窯燒造的青瓷胎質細膩,釉色青黃。最爲突出的特徵就是其器物口部多數會施用“化妝土”,即使用較細的陶土或瓷土,與水調和成泥漿,再塗在陶胎或瓷胎之上,使器物表面留有一層薄薄的色漿,施化妝土的部分釉色黃白。
磁縣東槐樹村出土的北齊武平六年(576)高潤墓有龍柄雞首壺、覆蓮罐、燭臺、青瓷罐等瓷器,其中就有兩件口部施用化妝土的青瓷碗,其形制、釉色、胎質都與臨水窯出土的瓷碗相符,可以確認爲臨水窯燒製。這也爲臨水窯的燒造時代上溯至北齊時期提供了重要證據。
青釉仰蓮蓋·東魏磁縣大冢營村茹茹公主墓出土
青釉覆蓮罐·東魏磁縣大冢營村茹茹公主墓出土
青釉龍柄雞首壺·北齊磁縣東槐樹村高潤墓出土
青釉刻蓮紋罐·北齊磁縣東槐樹村高潤墓出土
臨水窯始燒於北朝,歷經隋唐宋元,傳承有自。北朝與宋元以降,出土文物都不在少數,唯唐代窯址多已埋在如今的城市之下,發掘無多。2002 年臨水鎮初步發現唐、宋、金、元時期的窯址和大量瓷器殘片,貫通了磁州窯的時間線。2015 年對冶子窯址進行的搶救性發掘,發現了唐代地層,並且出土了一組青白釉點醬褐彩裝飾的碗、行爐等標本,五代地層內也出土有點彩裝飾的器物標本,這說明毛筆點彩的裝飾技術應是始於唐代,傳承於五代,而發揚於宋代,爲金元時期磁州窯“白地黑花”的經典裝飾風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臨水窯自然也被視爲唐代磁州窯的典型代表。
黃釉席紋執壺·唐代
宋金時期是磁州窯一千多年的燒造歷史中的鼎盛時期。以觀臺窯爲核心,憑藉磁州地區豐富的大青土、斑花石、釉土等原料,優質煤燃料以及可供生產、方便運銷的漳河,磁州窯以其奔放灑脫的藝術風格,貼近生活的表現題材以及獨具匠心的燒製技藝,在宋金時期名窯林立的版圖中佔據一席之地,創燒出獨特的“白地黑花”風格,形成了龐大的“磁州窯系”。
白地黑花纏枝芍藥紋梅瓶·金代
白地黑花虎紋腰圓形枕·金代
元代磁州窯繼承宋、金兩代風格,裝飾題材進一步豐富,繪畫技法細膩寫實,畫面極具層次感,已開景德鎮青花畫法之先河。書法藝術也是這一時期磁州窯的主要特色,如在元代滏陽河沉船的瓷器中即有“清風細雨、黃花紅葉”詩句盤。隨着元朝版圖的日益擴大和海外貿易的逐漸開展,磁州窯的風格也隨之推廣開來,甚至影響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各國,創生出各種各樣的分支流派。
白地黑花雙風紋大罐·元代
白釉書“清風細雨”文字盤·元代
明清時期的磁州窯以彭城窯爲代表。彭城窯始燒年代不晚於宋,在明清時期日益繁榮,逐漸成爲北方“瓷都”,而民間亦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說。相較宋元時期,明代以後的磁州窯整體有所收縮,所制瓷器也比過去稍覺粗糙。不過這一時期的瓷塑仍不失爲一款小衆的精美瓷器,通常圍繞民衆所信奉的神仙、菩薩等形象進行創作,通過精巧的造型設計來展現匠心。
白地褐彩“送子觀音”像·明代
白地褐彩“天官賜福”像·明代
白地褐彩“禹王鎖蛟”像·明代
02
【滿目琳琅】
磁州窯被譽爲“黑與白的藝術”,“白地黑花”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裝飾技法。所謂“白地黑花”,其燒製過程爲先在成型的瓷胚上施一層白色的化妝土,然後在化妝土上用毛筆蘸取含鐵量較高的礦物斑化石或氧化鐵製成的黑色顏料來繪製圖案,最後施一層透明釉,入窯燒製。
“白地黑花”一般有繪畫和文字兩種裝飾形式,其特點是色釉漆黑光亮,黑白對比強烈。燒製瓷器的工匠們將中國傳統筆墨繪畫的技法移植到瓷器的裝飾上,表現出自由、奔放的畫風。繪製題材十分廣泛,花卉、人物、珍禽、瑞獸等,不一而足。筆法簡練,富有濃郁的北方民俗韻味,因而很快受到市場的青睞與追捧,漸漸形成南北各地窯場競相模仿的局面,磁州窯對中國陶瓷史的重要價值在此得以體現。
白地黑花劃龍紋盆·金代
白地黑花葵花紋罐·元代
白地黑花龍鳳紋罐·元代
黑釉兔毫亦是磁州窯的名物,因其釉中心鐵質在高溫中聚集,並向下流動,產生流淌狀的絲毛長條紋,細密如兔毛,故得名。建窯兔毫即是負有盛名的瓷器,而磁州窯與其相比,兔毫色稍有差異:“毛色”爲桔黃色、鐵鏽色。磁州窯的油滴、兔毫、玳瑁釉均有自身特色,有學者稱之爲“磁州天目”。
油滴盞·金代
兔毫盞·北宋
玳瑁釉侈口碗·北宋
黑與白並非是磁州窯的全部色調,如“紅綠彩”就是磁州窯中另一類數量龐大,品種繁多的裝飾技法。其先在化妝白瓷眼、眉、衣紋、座臺等部位點黑彩,再用紅綠黃等彩料在釉上繪畫,二次入窯低溫燒造而成。這種裝飾使得磁州窯又增添了豔麗的裝飾風格,豔而不燥,麗而不俗,視覺效果對比強烈。觀臺、彭城、臨水等窯址中多生產紅綠彩人物小俑,用色明亮,造型活潑可愛。
紅綠彩花卉紋碗·金代
在磁州窯的各式瓷器中,行爐也是一種較爲流行的器具。所謂行爐,爲禮佛時行香時所用法器。在宋代觀臺窯瓷器中,主要流行的就有白釉行爐和棕黃釉行爐,可見此時焚香禮佛之盛。
行爐起源於“鵲尾爐”。唐釋道世《法苑珠林》載“香爐有柄者曰鵲尾爐。”鵲尾爐的造型源於西亞,輾轉傳入中國。現藏於大英博物館的敦煌唐代絹畫《引路菩薩像》中,菩薩右手所執即鵲尾爐。
大英博物館藏唐代絹畫《引路菩薩像》(局部)
白釉剔花蕉葉紋行爐·北宋
棕黃釉劃花行爐·北宋
棕黃釉珍珠地纏枝花行爐·北宋
在磁州窯瓷器表面繪製的各式花卉圖案中,牡丹紋是十分常見的題材。其主要以纏枝形式爲主,花朵的畫法常常在寫實的基礎上大膽誇張,強調其裝飾性。盛開的牡丹花瓣向外捲曲,花蕊則相對簡單,通過簡潔的構圖和流暢的線條使畫面充滿張力,生機勃勃。
白地黑花纏枝牡丹紋梅瓶·金代
03
【枕上乾坤】
瓷枕是中國古代陶瓷中的重要門類,而以磁州窯最具代表性。磁州窯燒製的瓷枕造型多樣,裝飾技法繁多,裝飾題材豐富,最能代表磁州窯的藝術特色。其形式有圓形、葉形、元寶形、腰形等;裝飾技法有剔花、珍珠地劃花、篦劃花、素胎、三彩等;題材有花鳥草蟲、珍禽異獸、嬰戲、詩詞等。瓷枕深受普通百姓的喜愛,反映出宋元時代多彩的民俗特色和社會風貌。
白地剔纏枝牡丹紋腰圓形枕·北宋
這件瓷枕採用白地剔花,在刻好紋飾後,把紋飾以外的部分剔去,使紋飾凹凸有致,層次分明。磁州窯正是剔花技藝發揚光大的重要環節。
白釉珍珠地纏枝紋元寶形枕·北宋
這件元寶形瓷枕採用珍珠地纏枝紋作裝飾,風格鮮明而細膩。“珍珠地”是宋代流行的陶瓷紋飾之一。首創於唐代,本爲模仿唐代金銀器鏨花工藝的紋飾。在磁州窯系器具中,珍珠地是普遍使用的裝飾方法之一,但其紋飾的呈色、珍珠的大小排列方法等,各窯之間又稍有區別。要製作珍珠地裝飾,需要先在器具胚體上施白色化妝土,再於其上劃出主題紋飾,在紋飾以內或以外的空間,用小圓孔工具戳印出如珍珠狀細小的圓圈,最後在器物上施透明釉,入窯燒製而成。
白釉珍珠地劃“福德枕壹支”葉形枕·北宋
綠釉篦劃牡丹紋葉形枕·北宋-金
白地黑花長尾鳥登枝腰圓形枕·金代
金代磁州窯的瓷枕繪畫多以花鳥裝飾,竹雀、蘆雁、喜鵲、鷺鷥、仙鶴等紋飾成爲人們所喜愛的裝飾內容。磁州的工匠們將對自然的細緻觀察攝入筆端,以傳統水墨畫隨景成意的手法,在一方瓷枕之上展現出天地之間的清新快意之趣。這些瓷枕上的花鳥畫筆觸清麗,格調奔放,展現了磁州窯畫師嫺熟的技藝。
白地黑花“朝天子”文字長方形枕·元代
金元時期,詩詞曲賦大量出現在瓷器上,表現出豐富的文學旨趣。而且行草篆隸各體兼備,反映出當時書法藝術的風尚,可謂是異彩紛呈。上圖這件元代長方形枕,枕面開光,即楷書《朝天子》重頭曲一首:
得閒,且閒,已過終年限。寧交別人上高竿,卻交別他人看。邯鄲,長安,昏屬虛患,論漁樵一話間。江山,自安,那裡也,唐和漢。
左難,右難,枉把功名幹。煙波名利不如閒,倒大無比患。積玉堆金,無邊無岸,恨來時,悔後晚。病患,過關,誰救的貪心漢。
邊款題名“漳濱逸人造”,或許是漳水之畔居住的落魄文人所作或定燒之物。
磁州窯以“白地黑花”裝飾藝術爲核心,在白化妝土上運用劃花、刻花、剔花、印塑、繪畫、彩釉等多種多樣的技法來展現陶瓷之美,並且創造性地將中國繪畫技法生動精巧地用於瓷器上,開創了中國瓷器繪畫裝飾新的路徑,標誌着中國瓷器由胎裝飾向彩裝飾過渡的逐步完成,可以說是集中國陶瓷裝飾藝術之大成。經過數百載歲月的洗練,這些精美的瓷器仍然是熠熠生輝。
觀展攻略
磁州窯博物館常設陳列《黑與白的藝術》,緊扣磁州窯“白地黑花”裝飾藝術的特點,展示磁州窯的千年文化。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9:00-17:00(每週一閉館,節假日照常開放)
地址:河北省磁縣城內磁州路中段路北
參考文獻:
1、葉喆民著:《中國陶瓷史:增訂版》,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
2、馮小琦主編:《磁州窯瓷器研究》,北京:故宮出版社,2013年。
圖片 | 重光
排版 | 小謝
設計 | 尹莉莎
版權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歸發佈者【文博時空】所有。本App爲發佈者提供信息發佈平臺服務,不代表經觀的觀點和構成投資等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