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物聯網 涌現應用商機
因新冠肺炎疫情興起的WFH(在家上班)、遠距解決方案需求帶動,IIoT工業物聯網應用也涌現新一波的進展。新冠疫情期間料況不穩定該如何嚴謹掌握?後疫情時代又將面臨品質良率提升及更快速更彈性應變的需求,否則將成本上升、利潤不斷被稀釋的風險,這些亟待解決的題目正是IIoT發展的目的,其中隱含的機會、困難以及有哪些趨勢,更爲工廠生產製造業者高度關注。
工研院機械所工業物聯網技術組組長吳志平表示,臺灣發展工業物聯網從優勢面來看有三大塊:半導體、資通訊、機械業。前二者臺灣很強,有目共睹。再看機械業近年已登上兆元,甚至被期待能從一兆成長爲兩兆,這當然有難度,但不是沒有機會。「其實這第三個是很重要的基礎 ,一個工廠的組成主要就是靠設備,把設備聯網其實不是工廠端去講,其實應從設備端就要開始做」。
吳志平分析,設備又分爲新設備跟舊設備,新設備是出貨端配合工業研發演進它有很多新的裝置可以外加上去,包含現在很夯的smart machine、智慧盒等。困難的是臺灣有九成的舊設備,這些怎麼讓它有連網功能?最近政府剛好也在推SMB計劃,「先讓設備具備有連網的功能」,這就是第一步, 讓所有人可以看到設備的狀況。
東元集團副會長劉兆凱認爲晉身工業物聯網,對中小企業工廠是Must have(必須),但投資金額不可能太高,權衡下,最便宜的方式就是從維修着手。「如果一套設備500萬起跳,誰會投資?例如,SCADA門檻太高,全臺灣會購買的廠家恐怕5%都不到,如果進入門檻僅需幾十萬,甚至包括有些產品汰舊更新,購買的客戶自然大增」。東元團團子公司東訊在維運產品上已發展有成,希望在預測維護產品推廣上能加速普及到中小規模的製造工廠。
快速挺進工業物聯網,他建議可以結合「專家系統與AI人工智慧、大數據配合使用」。在數據運算時,如果是固定性狀況所產生的數據,使用專家系統來進行邊緣運算,會更加快速有效;若是隨機狀況產生的數據,就會需要AI來進行分析。
廣義來講,工業物聯網就是要把所有的東西都連網,第一個,設備端具備聯網的功能,第二個資通訊,恰好是臺灣的強項,這些連起來,整個工廠的狀況大概就具備所有資料的展示、分析層都有一定的基礎,接下來就是應用面問題。
不讓大型企業專美於前,中小企業朝工業物聯網邁進該如何參與?工研院最近在積極推動機械雲,這跟鴻海最近在推的工具雲/模具雲是類似的概念。吳志平把它定義爲小米模式。他舉例,「假設我有一支手機,我買了一些其他的硬體配件,再加上一個App,其實我的成本很低,但是擴散性卻變得很高」。所以未來要怎麼樣協助這些中小企業提升其智慧製造能力,變成可以用透過小米模式的雲端化,以及盒子、軟硬體組合的方式來做大量的擴散,他認爲會這個角度來看很有機會。
劉兆凱說,中小型的製造業如果要做IIoT的運用,做產品就在感知層、聯網層、雲平臺中發展;如果要以IoT讓工廠升級,最簡單的入口就是利用「現成的機電健康管理」平臺(例如東訊的智慧機電健康管理平臺-MHm),以感知器和先進的物聯網通訊技術,在機電設備與智慧手機之間,就能提供遠距、機動、即時互動的功能。
另外,在工業物聯網架構中最上層-展現層的AR應用方面,PTC(參數科技)是將此運用在工業領域發展最早也最快的。
PTC總監王寶慶介紹,使用者透過行動裝置及AR技術,即可看到遠端的實境,並進行即時指導,聲音及視覺效果都可以透過AR的方式呈現。其AR技術適用於window 、apple、android、頭戴式裝置等多種平臺,並率先採用訂閱模式,使用者只要付費下載APP,立即可以使用,客戶無需再透過外援的方式去寫系統程式,也不用支付上架費,幫助客戶降低使用AR的門檻。王寶慶希望大家能夠先思考一件事-「工業領域的data被看見被分析,什麼是最有效的方式」?
爲回饋臺灣市場,PTC爲客戶及合作伙伴免費提供Vuforia Chalk擴增實境(AR)遠端支援及協同合作技術,直到6月底爲止。
歡迎上網:https://www.ptc.com/tw/products/augmented-reality/vuforia-chalk-free-ac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