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站/極端政治 美民主品質惡化指標

聯邦衆院3日表決通過罷免議長麥卡錫(中)。他曾多次強調絕不屈服,但終究形勢比人強。(美聯社)

美國聯邦衆議院議長麥卡錫黯然下臺,除了是一出共和黨內鬥戲碼,更是美國民主品質惡化的一項指標;從民衆衝進國會山莊阻止議員認可總統大選結果、衆院發動對美國總統的彈劾調查,到如今撤換議長,在在顯示政黨惡鬥只增不減,如今衆院停擺,影響援助烏克蘭預算,美國總統拜登急忙安撫盟國建立信心。

針對二○二一年一月六日國會山莊事件,到目前爲止美國民衆依然兩派看法,正如同部分的共和黨支持者迄今堅信前總統川普纔是贏得選舉的那個人,這已非個人勝敗問題,而是美國民衆對選舉和政治制度的信賴程度。

麥卡錫面臨的挑戰比基層民意趨勢更復雜,他的弱勢領導從十五輪議長投票一度難產時就開始;共和黨只以些微優勢佔據衆院多數,面對爭議法案和敏感議題,必須分頭尋求黨內激進派與民主黨人士的合作。

從麥卡錫處理蔡英文總統過境一事,可看出他是溫和派領導人,並未隨共和黨抗中風潮起舞,乘機大肆炒作臺灣議題激發中國大陸的反應。

但這份溫和並未能讓衆議院在重大議題取得共識。在預算等重大問題上,共和黨人不滿麥卡錫與民主黨合作,民主黨人批評麥卡錫並未能帶領共和黨擺脫川普帶領的「讓美國再次偉大」極端主義。

拜登二○二○年贏得選舉的那一刻,誓言要帶領美國走出極端政治,要做全民總統;美國參院多數黨前領袖戴紹在拜登就職前接受本報專訪,直指美國社會的政治極化問題,政治人物和民衆在政治或政策議題上的立場南轅北轍,中立消失,彼此難以妥協且差距日益擴大。

兩黨都在盤算,對方陣營越是混亂自己越有得利機會。民主黨人士在這一役作壁上觀,聯邦政府關門、援助烏克蘭等問題依然迫在眉睫,只怕也很快笑不出來。

以政治學者杭亭頓的理論,民主浪潮有進有退,始終在與民粹和專制作鬥爭。杭亭頓將觀察放在新興民主國家,如今,美國這個百年老牌的民主國家也面臨這項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