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美國通過晶片法案,該放鞭炮的是中國(雁默)

白宮:拜登8/9日簽署晶片法案。(示意圖/達志影像)

美國晶片法案的新聞都被裴洛西事件吃掉了。然而,這也是影響深遠的事件。

在晶片戰場上,美國的補貼計劃是拿自己的短處與中國的長處較量,時間一拉長,對美方的負面效應就會浮現。

先拉一拉時間線:

6月15日,傳出美日合作,最快於2025年在日本境內設立一座2奈米晶圓廠。

7月4日,傳臺積電無懼半導體供過於求的前景,原訂今明兩年擴廠11座的計劃不變,地點包含美國、日本、大陸南京與臺灣。

7月25日,傳出半導體研調機構Tech Insights從比特幣挖礦機中發現中芯7奈米產品。

7月25日,臺聯發科與英特爾宣佈建立策略合作伙伴關係,由英特爾代工製造16奈米晶片。

7月27日,美國晶片法案(CHIP+)過關,內含毒丸條款,禁止接受補助的廠商在中國設廠。

以上消息顯示,在成熟製程上的卡位纔是重點,先進製程則受到過度關注,但在經營層面,兩者有直接的邏輯關係。

結論直接說在前面:美國通過晶片法案,該放鞭炮的是中國。

成熟製程纔是主戰場

臺積電在海外大舉擴廠,除美國外,其餘主要都是成熟製程廠,包含南京廠在內。這件事發生在去年4月。從今天看來,這家龍頭廠顯然早在去年初就發現大陸半導體在攻成熟製程,而臺媒與外媒直到現在才注意到該現象,去年初幾乎所有人都將焦點放在先進製程。

《華爾街日報》近日評估,中國預計在2024年以前將有31座晶圓廠投入量產,比臺灣地區(19座)與美國(12座)都多。然而,受限於設備、材料遭「卡脖子」,因此大陸晶圓廠勢必主攻成熟製程。

這意味着成熟製程產品將在未來幾年大量涌出,如無意外,價格必跌,非陸制的成熟製程廠也將遭到擠壓,被稀釋全球份額。去年,當中外都在討論先進製程,並將其視爲中美博奕的關鍵領域時,很少人注意到成熟製程纔是決勝戰場。

談半導體技術發展,不能拋棄經營面來看,這是一個資本密集產業,如果錢賺得不夠支持研發,再多的補貼都是事倍功半。

全球先進製程有9成掌握在臺積電手裡,然而卻只佔其營收的50%,換言之,半家臺積電以及所有其他競爭者的主要營收來都自成熟製程,而若成熟製程被中國大陸所取代,連臺積電都只剩下半條命,遑論其他廠商。

這就是爲何中芯7奈米造成了如此大的震撼,因爲若在設備與材料都受限的狀況下,中國還能搶佔先進製程市場,那麼其他廠商的獲利空間就更小了。不論中芯7奈米產品穩定度如何,它都不僅止於象徵意義。

這樣就能理解,爲何臺積電在南京與日本熊本,都意在擴大成熟製程產能,因爲第一品牌往往是最先感受到寒意的。

從產品面來看,先進製程只集中在極少數應用領域,手機、計算機裡的CPU、GPU需要先進製程,其餘包含車用電子、一般電子設備、國防工業用電子、太空電子,都不需要先進製程。

在晶片短缺恐慌一年半以後,通膨帶來消費緊縮,晶片供過於求的預警已嗡嗡作響;加上中國有望在成熟製程上快速搶市,業界評估最快2023年上半年成熟製程就會出現供應過剩的現象,需求能維持不墜的就是車用市場與數據中心,而前者只需要成熟製程。

供應過剩的預期,使得半導體行業的資本支出被迫縮減,但仍不影響成熟製程擴廠,原因在於明年此戰場恐上演卡位戰,產能必須有擴張空間。

重點是,面臨萎縮的是手機、電腦等次必要性電子消費品,其實也就是先進製程的生意,因此臺積電、三星、英特爾必須更加重視成熟製程營收的穩定,但客戶爭奪戰已然開打。

臺聯發科與英特爾宣佈建立策略合作伙伴關係,主要是成熟製程的生意,這意味着英特爾已經在搶成熟製程的客戶,意欲將臺積電與三星擠壓到先進製程的小屋裡。

簡言之,趨勢指向中國在成熟製程產品的自主,境外大廠盈利空間縮減,本該是在中國設廠以維持在地供應能力時,美晶片法案通過,並塞入毒丸條款。

有毒的補貼

如果美國只專注於對中國進行技術封鎖,這場半導體博奕中方很難速勝。但美方想發起補貼戰,形同露出破口給中方長驅直入,因爲美國從來不擅長補貼戰,而且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美國產業是愈補愈大洞。

現在美日合作強攻2奈米,說來諷刺,35年前在半導體領域展開決戰的就是這兩個國家,現在倒是如膠似漆了。

1987年,爲了因應來自日本的半導體競爭挑戰,美國政府與14家美國半導體制造商建立了合作伙伴關係,以名爲Sematech的計劃得到了五年內總計5億美元的公共補貼的支持。根據當時美媒報導,Sematech組織是美國工業政策中前所未有的實驗。

Sematech是否打敗日本的關鍵,在美國至今備受爭議。

這場戰役,日本由於市場決策錯誤而大敗,而美國的成功在於,一方面抄日本作業,整合業界搞集體主義合力抗敵;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對日本極限施壓,強迫其開放市場,徵收高額進口關稅,禁止日方收購美國企業。在美方的多面強攻下,才分出勝負。

簡單說,在A戰場沒有贏面的美國,創造了B戰場並取得勝利,從而讓美國半導體業復甦。然而,美國打瘸了日本,A戰場的生意卻拱手讓給了韓國,這纔是壓垮日本半導體業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度過危機後,Sematech很快便起了內訌,這個「聯軍組織」被控遭英特爾控制,製程技術的走向被引導至有利於英特爾的方向,嚴重影響其他業者的發展。

Sematech能發揮成效,在於由熟悉市場的業界主導,而非政府,這也符合美國的商業文化。可是企業之間爾虞我詐的問題,在外部危機消失後迅速惡化,致使政府補貼遭到濫用。

Sematech是大型晶片製造商的「獨家鄉村俱樂部」,多年後美國業界如此評論Sematech,並毫不諱言地說:美國浪費了錢……Sematech花費5億美元的政府資金,但對該行業的貢獻爲零……免費的政府資金導致了可怕的低效支出。

而現在的晶片法案的補貼超過Sematech100倍。

對許多美國業者而言,政府補貼有毒,在大者恆大的定律下,政府補貼只是圖利大咖,抑制小咖的不當介入。

回到今天。晶片法案一通過,英特爾便宣稱全速推進在俄亥俄州200億美元的投資。美國衆議院除了四名俄亥俄州議員外,所有議員都投票決定向俄州半導體制造商提供數十億美元的補貼。

英特爾又來了,這家企業總是補貼大贏家。而這次明顯感受到被抑制的,除了美商AMD、高通、輝達之外,還包含了非美國業者臺積電與三星,這些都是大廠。Sematech舊事重演,充分說明美國不擅長打補貼戰。

臺積電與三星想搶補貼,還得靠遊說公司收買議員,但英特爾作爲本土大廠,早與民代形成利益結構;想搶預算,臺積電與三星怎麼是對手?

所謂「強龍不壓地頭蛇」,地頭蛇是「一毒」,禁止在中國設廠的毒丸條款則是「二毒」。

一再吞毒,對資本密集又有景氣循環風險的晶片大廠而言,非死即傷。因此,臺灣有專家評估,臺積電有可能放棄爭取補貼。但放棄補貼,在美國還養得起先進製程廠嗎?

這麼說吧,大型晶片業者必須放眼全球市場才能生存,但「晶片法案」要求廠商只能做「半球市場」,這補貼是否未免太毒呢?就算是英特爾,恐怕也吞不下毒丸。

關鍵就在於,禁止在中國設廠是否包含成熟製程廠?

是否禁止成熟製程在中國設廠或擴廠,最關注該問題的恰好就是美商英特爾。目前的消息顯示,未來十年,拿美國晶片補貼的廠商不得於大陸開展28奈米以下的製造業務。

成熟製程,在臺灣、大陸與韓國製造,成本都比其他地方便宜,因此禁止在大陸設成熟製程廠的最大受害者,便是英特爾。這就是爲何英特爾與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IA)目前正在積極遊說國會,反對這顆「太大粒的毒丸」。

中國的因應

別誤會,本文不是說先進製程不重要,而主張應將思路矯正,讓成熟製程推動先進製程,讓市場概念引領技術概念。

如上述所言,中國的優勢是操作產業政策的嫺熟度,而這恰是美國最大的弱點。產業政策是這樣的,不能預期政府投資能得到100%的有效運用,有效度端視該地的經濟文化。在一個高度強調股東利益、並經常性玩弄賬面遊戲的資本主義地區,補貼效益要先打對摺,因爲錢怎麼用,端視企業「質量」(品德與體質),政府很難精細監管。

此外,就算企業將補貼都用於研發,該企業內部的創新文化也至關重要。若內部缺乏創新鼓勵制度,研究經費也會高比例打水漂,而且還得考慮行業競爭下的人才流失。

簡言之,政府不是撒錢就好,還得有監管機制,以及爲產業打造良好經營環境的各種政策配套,這纔是成功的產業政策。而長期排斥產業政策的美國,沒有這種本事。

美國的競爭力來自於創新,創新的基礎則來自於高度的自由競爭,現在人盡皆知的那些美國跨國企業,沒有一家是靠政府補貼壯大的,包含英特爾在內,雖然它明顯是Sematech的最大受益者。

Sematech的正面教材是,以市場面決定技術面;負面教材是,缺乏有效監管。

因此,中國要實現完勝,不是隻想着在技術上實現彎道超車,而是要在生意上做到足夠規模;說白了,賺了錢,什麼都好辦。

不過,中國要注意的是,過度削價競爭在晶片業有害無益,因爲工廠過於昂貴,必須實現最佳利潤區間,以免耽誤了研發,這就有賴於有效監督。

美國晶片補貼絕大部分的錢掌握在商務部手裡,這個部門最重要的任務有兩個:一是決定投資哪種研發方向,二是大舉對外招商。

關於一,若由政府主導研發,便違背了歷史教訓,Sematech的主要正面效應來自業者主導,而非政府主導。

關於二,有毒丸條款在,形同對商務部的對外招商形成了阻礙,讓拿補貼的企業只做「半球生意」,無論大餅畫得多美好,必將失敗。

最後,要確保原料的供應,可以的話也應自主,比如大多掌握在日本手裡的化學原料。只要做好監管與原料供應,兩年內,就能深切感受到中國在晶片業的突飛猛進。(作者爲自由撰稿人)

(本文來源觀察者網,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