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半導體廠應立足臺灣 指標性放眼全球

在此情況下,我國半導體產能高達九成的比重集中於臺灣,海外比重僅有一成,此情況則開始面臨來自於國際市場要求臺灣分散生產基地的壓力,因而「立足臺灣、指標性放眼全球」則成爲我國半導體廠近期的投資策略,故海外製造地點的分佈地區除原先的中國、新加坡、日本之外,美國比重可望遞增,歐洲則有機會成爲下一步評估的設廠區域。

以臺積電來說,2022年12月美國亞利桑那州將進行首部機臺移機的典禮,預計2024年將開始量產5奈米制程,月產能爲2萬片,同時創辦人張忠謀於2022年11月下旬於總統府報告APEC結果時,提及臺積電3奈米制程將作爲美國亞利桑那州廠的第二階段計劃;但預料將是在2025年開始進行廠房的興建,量產時間點應該是落在2027年,屆時臺積電在臺灣應已進入2奈米大量生產的階段,以及1.4奈米制程初期量產的時期,甚至1奈米進入研發的進程,故臺積電最先進的製程技術仍舊落在臺灣,且美國即便有5奈米、3奈米制程的量產,但產能規模相較於臺灣依舊偏小,比重僅有低個位數,畢竟美國的各項生產成本遠高於我國,不管是短中長期,指標性的設廠意涵較爲濃厚。

既然臺積電前往美國投資設廠已是無可避免的趨勢,則就必須儘量讓整體的效益極大化,除了有來自於美企大客戶的下單支援,確保未來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晶圓廠不管是5奈米或3奈米廠,產能利用率都可近乎滿載狀態,同時臺積電也可藉此連結、掌握美國未來重大前瞻科研,並且將這些研究成果帶回臺灣進行更先進製程的商業化、試量產,若可形成臺美半導體合作新模式,則將是臺積電東進佈局的收益之一。

至於未來臺灣半導體業者是否前往歐洲設廠,目前機率則正在提升中,主要是美中兩強未來在半導體科技戰難以停歇,美國對中國的管制程度恐有增無減,若短少中國市場需求的加持,我國廠商勢必須拓展或加重其他區域的佈局,特別是全球正值電動車、自駕車等滲透率的提升,因而未來歐洲的車用半導體市場商機值得期待,或許未來將是我國半導體業者海外佈局可關注的區域。

整體來說,相較於過去全球半導體業是以專業分工、自由貿易的高效率運作模式,如今已因地緣政治變化、半導體成爲戰略物資而有所不同,各國均意識到必須要建立在地化自有完整供應鏈,顯然臺積電投資佈局策略也不得不逐漸轉爲「立足臺灣、指標性放眼全球」,後續也恐牽動臺灣半導體業潛在的競爭優勢及發展資源;所幸行政院通過產業創新條例修正草案,擬自2023年1月1日起,針對在臺灣進行技術創新且位居國際關鍵供應鏈的公司,提供稅額抵減優惠,對於臺系半導體大廠持續紮根在臺灣將可提供相對的誘因。

值得留意的是,對於臺灣來說,透過臺積電對外設廠或佈局,或許可換取其他國加強與臺灣的合作或來臺投資,且臺積電的先進製程與研發重鎮仍會留在國內,惟需分散部份資源到其他各國,對於臺灣先進製程資源集中度是否造成影響,則需持續進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