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臺灣必須重建科技領導力
張忠謀說得有理,Intel近年來被對手AMD超越,2020年搞技術的Gelsinger從搞財務的前任CEO Bob Swan手中接任最高執行長,立刻進行改造轉型:技術提升及新產業領域的開發(如 Edge computing 、人工智能等),展現了旺盛的企圖心。但臺灣高科技企業的執行長也多是技術背景,但爲何不能像Intel一般進行大規模的企業轉型呢?
智能分佈經濟的興起,弄得滿天「黑天鵝」亂飛,搞得「白天鵝」不好意思飛了。在此滿目機會、技術創新導向的趨勢下,臺灣的機會那裡?除了技術升級或經營模式轉型外,還有什麼其他策略可用?而條件又是什麼?
其實技術知識是有層級、有類別的。現代高科技產業始於個人電腦的萌發期(約在1990年左右),大都是戰後軍工複合體及工業時代的研發製造,技術知識內涵除了牛頓力學外,也有傳統的電子學與古典量子力學,此類技術發展比較成熟,靠的是規模、成本優勢、組織管理等。工業4.0、雲端計算及智能技術的到來,深化了供需端知識對等(約2013年),網路技術的興起開創了嶄新的商業模式,而網絡優勢、智能創新algorithmic manipulations、切面化彈性市場運作、分佈式專業化及客製化等條件取代了第一代資訊時代的經營模式。這兩代資訊產業的經營模式,除了個別企業研發與系統整合能力不同以外,跨領域產業鏈的結盟也能成爲技術的重要來源,對新創技術的評斷仍需具有專業科技知識及領導力始能完成。
近年來,人工智能、區塊鏈技術、web3.0的快速興起普及(約2020年),使得新興商業模式及競爭力加速移轉,在全球經濟由globalism轉變成區域分佈式nationalism,產業轉型與技術升級成爲近在眉睫的任務。
在諸多技術選項中,基建、節能雙耗及碳排放管理、新興材料(半導體、電池、稀土永磁及高溫超導、量子材料等)、先進技術與設備(神經網路及智能、區塊鏈應用、半導體設備、醫療健康設備、智能電網設備等)、跨領域技術整合等重點選項。技術升級可以帶動產業轉型,但坊間技術評估報導品質良莠不齊,有些甚至虛浮誇大,企業也不具足夠的科技能量與實力掌握最新的技術趨勢與脈動,錯失轉型的契機。
在臺灣的技術系統中,雖然部分企業也重視研發投資,但政府仍是主要推手。多年來,由於朝野研發投入的不足,加上教育體系不接地氣及產學產學合作成效不足的問題,模仿、改善先進、碎片式創新爲主要模式,而系統設計、跨領域前瞻創新始終難以開展。
在全球智能化、分佈式經濟體系中,跨領域系統性技術創新是不可迴避的選項,但政府滿朝法律人,民間企業也沒有能力、人力及財力從事長期佈局前瞻性的研發,重塑科技領導力是朝野都必須正視的課題。臺灣資源太小,不足以開發全方位的技術升級,策略性的選擇關鍵項目是個可行的方法,圍繞在「護國神山」半導體及周邊技術升級似乎是現階段最實際的選項,強化技術系統、建設知識服務體系以提升擴散機制、積極且務實的進行研發專才及工程人員的培育也應該是技術轉型的關鍵配套工作。「創新轉型、產業轉身」是個嚴肅的課題,朝野不可隨意輕忽這個課題的急迫性與重要性,需要專業的領導力leadership及長期規劃佈局才能竟其功,希望儘快能真正見到這個願景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