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衆需要的不是套路而是真誠
近日,一直用來吐槽別人的脫口秀節目《吐槽大會》反被觀衆吐槽,還登上了熱搜榜。起因是網友曝光了一張節目錄制現場的照片,嘉賓正對着提詞器念稿,提詞器上除了臺詞,連“此處停留三秒”等表情提示包都有。
人們腦海中的脫口秀應該脫口而出、隨機應變。提詞器事件一出,觀衆才發現,原來口吐蓮花、妙語連珠、犀利幽默、思維敏捷都是假的,一切都是設計好的,所謂的脫口秀不過是“朗讀秀”,於是有種被欺騙、被愚弄的感覺,心裡甚至有些窩火。
綜藝節目錄制使用提詞器本來很正常,脫口秀有講稿也不是什麼秘密。所以,一些業內人士認爲觀衆沒必要反應那麼大,覺得“這次唯一欠妥的是做得不夠隱蔽,這會讓發現提詞器的觀衆掃興,而娛樂演出讓觀衆掃興是不道德的”。這種解釋並未觸及觀衆窩火的深層次原因。
“敢說”是吐槽類節目的特點,也是觀衆對它的期待。這種“敢說”,爲大衆提供了一個看見真實的窗口和挑戰權威的機會。比如,那些娛樂圈光鮮亮麗的明星,一旦來到節目現場,小缺點、大毛病等各種“黑點”全都被抖摟出來。明星們面露尬色和現場出糗,恰恰爲觀衆所樂見。這不僅爲大家提供了一個宣泄的機會,更讓明星們走下了神壇,讓公衆看到明星身上及娛樂行業背後的真實。從某種程度上說,吐槽類節目是在聚光燈下對明星等公衆人物的公開“解剖”。
觀衆對明星和娛樂行業真實面貌的渴望,跟近些年娛樂圈虛假的東西太多有關。有的編劇名氣很大,但創作劇本時,僱傭年輕編劇當“槍手”,故事和情節並非通過紮實採風得來,而是東拼西湊甚至憑空想象;有的演員,拍戲時連臺詞都懶得背,所謂的創作變成了用替身、拼摳圖;有的作品宣稱收視率很高,其實收視數據是花錢買的;一些明星漂亮的容貌、傲人的身材,是整容整出來的;一些大家津津樂道的“八卦”“緋聞”,是明星的公關團隊“設計”出來的;就連一些“路邊街拍”“機場偶遇”,也是明星僱人跟拍出來的……面對如此多的虛假,真實自然成了觀衆渴望的稀缺品。觀衆觀看吐槽類節目,與其說是爲了看明星們出糗,毋寧說是爲了抵近真實和真相。
吐槽類節目橫空出世,卸掉了明星們的“人設”,讓觀衆看到明星不爲人知的真實的一面,滿足了觀衆對真實的渴望。從某種程度上說,這類節目是對娛樂圈虛假現象的一種反撥。從“吐槽,我們來真的”到“吐槽,我們儘量來真的”,《吐槽大會》的這些“求真”的口號,都給了觀衆無限期待。正所謂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觀衆對吐槽類節目的高期待,讓他們眼睛裡揉不進沙子,哪怕是錄製節目時看提詞器這種業內人士眼中的“技術性瑕疵”也不被他們接受。觀衆覺得,吐槽類節目既然是脫口秀,就應該現場發揮、脫口而出、隨機應變,這樣才能避免吐槽者與被吐槽者私下“串通”,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證節目內容的真實性。
從節目製作角度看,觀衆的這種要求可能有些苛刻,但筆者十分理解觀衆的心情。既然節目嘉賓可以選擇,吐槽的選題可以策劃,吐槽的講稿可以提前由編劇寫好,最後錄製時,對着提詞器念稿,連“脫口而出”這種形式也不要了,一切都成了套路,那觀衆渴望的真實是否也可以策劃和設計出來?所謂套路指精心策劃的應對某種情況的方式方法,使用該方式方法的人,往往已經對該方式方法熟練掌握並形成條件反射,邏輯上傾向於慣性使用這種應對方法應對複雜的情況,心理上往往已經產生對此方法的依賴性。無論什麼節目,一旦形成套路,對觀衆的吸引力都會降低。吐槽類節目的價值和寶貴之處就在於,不依賴傳統套路,“於無聲處聽驚雷”,直指節目嘉賓的軟肋,讓真實暴露在聚光燈下。觀衆對“《吐槽大會》提詞器事件”的激烈反應,是對套路化的一種心理防禦,是對“渴望真實、拒絕虛假”的熱切呼喚。
真實需要真誠來呈現。從技術層面看,吐槽類節目在錄製中完全不使用提詞器估計不太可能。其實,使不使用提詞器並不重要。問題的關鍵是,節目製作方能否始終保持一顆真誠的初心,別在套路化中變得油膩,別關上觀衆“看真實”的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