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抗腫瘤創新藥飛速發展,爲何拯救不了上市公司估值?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陶煒 南京報道

6月初召開的2024美國臨牀腫瘤學(ASCO)年會上,中國創新藥企業頻頻有重磅消息出爐,並引發多家相關公司股價上漲。但相關公司股價的亮眼表現卻只是曇花一現,股價短暫上漲後又大多陷入調整,這又是爲什麼?

“首先,創新藥研發需要經歷藥物篩選、臨牀前研究、臨牀試驗等多個階段,每個階段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時間成本。就拿我們家來說,會上宣佈了一些臨牀終點陸續到達,但最重量級的消息還得等到下半年;其次,腫瘤新藥這個賽道的參與者衆多,競爭激烈,但國內醫保控費又使得創新藥的價格非常便宜,利潤有限。此外,國產創新藥出海能夠獲取比國內高得多的利潤,但這條路的不確定性也高。”江蘇某創新藥企業的高管對《華夏時報》記者說。

國產創新藥扎堆腫瘤賽道

6月初召開的2024美國臨牀腫瘤學(ASCO)年會上,中國創新藥企業的表現非常亮眼。今年,ASCO年會共收錄了426項研究作爲口頭報告,其中有55項來自中國,這一數據比2023年翻了一番,創下新高。與此同時,還有5項國產原創新藥的臨牀研究被納入最新突破性研究(LBA)。而在2015年,僅有1項來自我國的研究入選了ASCO大會的口頭報告。“與往年相比,今年ASCO參會人數明顯增多,亞裔面孔的參會者也是隨處可見,其中更不乏國內藥企的研發人員和醫院的研究者。”宜明昂科(01541.HK)創始人、董事長田文志表示。

具體到藥企來看,恆瑞醫藥(600276)共有14款腫瘤領域創新藥的79項研究入選,包括4項口頭報告、31項壁報展示和44項線上發表。入選口頭報告的4項創新藥研究成功,其中3項與公司自主研發的經典PD-1抑制劑卡瑞利珠單抗有關;先聲藥業(02096.HK)透露,公司已上市創新藥及在研管線共16項研究入選大會摘要,其中含2項口頭報告,向全球醫學界展示涵蓋11個腫瘤領域的最新臨牀數據。其中,恩澤舒® (注射用蘇維西塔單抗)聯合化療(試驗組)對比安慰劑聯合化療(對照組)用於複發性鉑耐藥上皮卵巢癌、輸卵管癌和原發性腹膜癌患者的III期臨牀試驗(SCORES研究)的最新數據在美國臨牀腫瘤學會(ASCO)年會上通過最新突破摘要的口頭報告(摘要編號LBA5516)進行展示。

君實生物(688180)特瑞普利單抗共計30+項研究入選本次大會,包括多項壁報與在線發表。宜明昂科共有五篇創新藥研究結果被ASCO大會接受,其中替達派西普(藥物編號:IMM01)兩篇臨牀II期創新研究結果入選ASCO年會口頭報告;一篇IMM0306治療復發/難治的CD20陽性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的臨牀I期初步研究成果以摘要(Abstract)形式展示;另外兩篇研究成果以在線發表形式展示。

“伴隨着基因組計劃的開展和對腫瘤分子分型的深入瞭解,近10年來抗腫瘤治療在精準診療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中國腫瘤臨牀研究參與國際合作擁有諸多優勢。如在一些歐美人羣相對少見的突變類型如EGFR突變,中國人羣突變率超過50%,研究更容易招募患者。目前,一些中國人羣中相對高發的腫瘤類型,如鼻咽癌、胃癌及食管癌,很多國際多中心研究都由中國學者牽頭,不僅有助於患者入組,同時中國學者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開拓了眼界。如今,我們已經從既往加入全球合作,發展到現在開始牽頭髮起一些全球性的臨牀研究。未來,進一步加強科研領域的全球合作仍是一個必然的趨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徐兵河院士說。

《華夏時報》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抗腫瘤藥物是目前國產創新藥領域中最爲聚焦的賽道。根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發佈的《中國新藥註冊臨牀試驗進展年度報告(2023年)》,1類創新藥臨牀試驗中40.6%是抗腫瘤藥物,在Ⅰ期和Ⅲ期臨牀試驗分別佔比50.9%和12.9%,較2022年佔比均小幅增長。2023年度獲批上市的40個創新藥品種中,抗腫瘤藥物最多,共14個品種,是2022年的2倍。

“其他藥物的市場規模沒有能與腫瘤藥物相提並論的。2023年,我國抗流感藥物市場規模超過百億元,而同年中國抗腫瘤藥物市場規模超2800億元,兩者差距顯著。”前述江蘇某創新藥企業的高管告訴《華夏時報》記者,根據國家癌症中心的統計數據,我國每年癌症發病約406萬,每年癌症死亡約241萬,且近年來這一數字還在持續增長。而隨着治療手段的進步,我國癌症的5年生存率已經從10年前的30.9%提升到40.5%,增加了近10個百分點。這意味着有效的抗腫瘤藥物能夠顯著提高腫瘤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死亡率,因此腫瘤藥物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從2015年到2019年,全球抗腫瘤藥物市場規模從832億美元增長到1435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有望達到3913億美元。對鉅額利潤的預期,是衆多國產創新藥企業扎堆腫瘤賽道的重要原因。

股價曇花一現的背後

但是,即便有着衆多的好消息在近期密集發佈,但創新藥腫瘤藥企的股價表現卻往往只是曇花一現。

以康方生物(09926)爲例,5月31日早間,康方生物公告依沃西對比默沙東帕博利珠(Keytruda,又稱“K藥”)單藥一線治療PD-L1表達陽性(TPS≥1%)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註冊性三期臨牀試驗(即“頭對頭”試驗)結果超出預期。當日,公司股價一度大漲超87%,最高觸及60港元/股。但截至本週五(6月14日),康方生物的股價是39.85港元/股,股價甚至低於20日均線(41.342港元/股)。其他創新藥腫瘤藥企的股價表現也普遍呈現衝高回落的姿態。與國際創新藥巨頭相比,國產創新藥企業的估值水平要低很多。

首先,創新藥研發需要經歷藥物篩選、臨牀前研究、臨牀試驗等多個階段,每個階段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和時間成本。而抗腫瘤藥物是目前最熱門的藥物研發領域,全球大型製藥公司、新興生物科技公司以及國內衆多創新藥研發企業大多佈局在這一領域。同質化競爭嚴重,熱門靶點在研項目數量多,產品上市後競爭壓力大,給創新藥企業的產品商業化形成較大壓力。

“未來製藥企業應更注重創新性,減少‘me-too’的藥物研發,將更多的資源和精力投身於尋找全新的靶點、新的有效載荷或新的連接子上。這類更具前瞻性的研究方向將在更大程度上促進全球藥物研發領域的合作,並節約寶貴的新藥研發資源。”AACR 候任主席、2024 年 ASCO David A. Karnofsky Award 獲得者、加拿大多倫多瑪格麗特公主癌症中心 Lillian L. Siu 教授說。

其次,醫保控費對國產創新藥的商業化效益形成壓力:隨着我國人口老齡化、醫保標準的提高以及醫保範圍的擴大,醫保支付壓力不斷增大。醫保控費政策可能導致創新藥的定價和商業化效益受限,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和市場拓展。“創新藥太便宜了,就不利於鼓勵醫藥企業的積極性。”前述江蘇某創新藥企業的高管說。

通過出海謀求高利潤,是國產創新藥企業的一條出路。去年底,和黃醫藥(0013.HK)宣佈,其合作伙伴武田取得呋喹替尼的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適應證是成人轉移性結直腸癌。之後武田製藥官網顯示,武田/和黃醫藥合作的FRUZAQLATM (fruquintinib)定價出爐:美國一盒5mg*21粒的呋喹替尼(Fruzaqla)定價爲25200美元,合計人民幣約18萬元。而根據國內醫藥電商平臺,5mg*7粒的價格在2500元左右,換算下來,21粒在國內的價格爲7500元。按照這一數據,呋喹替尼在美國的定價是國內價格的約24倍。

但是,創新藥出海並不是一條容易走的路。首先,藥物在國內的臨牀試驗可能無法完全滿足海外市場的監管要求,因此可能需要額外進行臨牀試驗,這將增加研發成本和時間。國產PD-1腫瘤藥在FDA的審批過程中,就因臨牀數據問題而頻頻受挫。同時,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藥品監管政策差異較大,國產創新藥在海外市場需要符合當地的法規和標準。這可能需要企業進行額外的研發、註冊和審批工作,增加了市場準入的難度。此外,海外市場同樣存在激烈的競爭,國產創新藥需要與來自全球的製藥公司競爭。

非腫瘤類創新藥也有巨大價值

儘管從市場規模來看,任何其他種類藥物的價值都無法與腫瘤藥物相提並論。但如果討論單個藥物的市場價值,就未必是腫瘤藥物居首。去年下半年,國際醫療行業調研機構Evaluate評選出最有價值的在研新藥TOP10,在給出銷售額預測的同時,還用淨現值給出這些藥物合理估值,其中只有兩款藥物在腫瘤領域。

根據該排名,價值最高的是來自罕見病領域的Sotatercept,淨現值116億美元。Sotatercept針對的是罕見疾病肺動脈高壓,患者一旦發病,會引起肺血管阻力和肺動脈壓力升高的臨牀和病理生理綜合徵,繼而發展成右心衰竭甚至死亡,致殘致死率高。

罕見病之外,治療伴有肝纖維化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resmetirom、治療肥胖的CagriSema兩款藥物上榜。中樞神經系統(CNS)領域,也有兩款藥物上榜。這樣的排名意味着,新研發的腫瘤藥物價值,或許並不如大部分人想象中高。從臨牀需求出發,在其他領域同樣有廣闊天地。

實際上,一些進行腫瘤藥研發的國產藥企,並未把寶都押在腫瘤賽道上。以華海藥業爲例,他們既有抗腫瘤藥物,靶向CD73的抗體偶聯藥物 (ADC)剛剛在五月獲NMPA批准進入臨牀;他們也有治療銀屑病的在研新藥,今年5月的亞洲皮膚年會上,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皮膚病醫院院長張福仁教授以口頭彙報的形式,分享華奧泰(華海藥業子公司)自主研發的單克隆抗體HB0034治療中重度泛發性膿皰型銀屑病急性發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多中心、開放、單臂的探索性Ib期臨牀試驗的療效結果。公司自主研發的HB0017 (IL-17A單抗)注射液也成功進入III期臨牀試驗階段,並於2024年3月29日在湖北省十堰市人民醫院順利完成了首例受試者的入組和給藥工作。“對我們來說,最主要的還是治療銀屑病的相關藥物研發。”華海藥業相關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說。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公培佳